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中科宇杰来扒一扒囯外碳市场研究的特殊方法

  在国外的研究中,应用于碳市场交易的模型主要有三大类,分别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等传统经济模型、能源系统模型(Energy system models)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综合能源经济模型(Integrated energy economic models)等。研究的问题集中在碳市场交易对经济系统、收入分布、竞争、环境的影响评估、碳权的分配方式以及碳市场的交易规则与机制等方面。

  Jensen (2000)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的分配,研究表明,利用排放权的盈利来降低现行税,会最大限度地降低福利成本,但是也会减少能源密集部门的就业机会以及降低大量的成本;一次性的排放权分配会减少所有者的损失,但是不会减缓经济上的调整;根据市场份额分配排放权会减少部门调整程度,导致高的福利成本。

  Edwards & Hutton (2001)利用CGE模型对英国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分配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如果排放权拍卖的盈利以产值津贴或减免雇佣税的方式进行再分配,将有可能产生“双重红利”。 Ellerman A.D.etal. (2004)、Zhang (2004)等学者分别利用CGE、POLES、EPPA等模型,分析研究了几种不同的交易体系情景,对每个情景的边际减排成本进行分析,并对交易后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通过模型分析不存在交易体系、附件I国家存在交易体系、全球存在交易体系下的边际减排成本、交易量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交易体系的减排成本低于不存在交易体系的减排成本;从交易体系中获利的潜力是巨大的,对交易的限制条件越少,获利越大,而且获利不是均匀分布的;全球交易体系的减排成本低于其他减排体系。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Marian Leimbach (2003)利用ICLIPS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Climate Protection Strategies)模型进行排放权分配研究,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假设条件下,给出了直观的经济影响评估,认为在国际碳交易中,中国将成为排放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并且对排放许可的需求量巨大。

  这些模型各有优势,但都不全面,所以不少学者都对单一模型进行改进或将多个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分析。 Mustafa (2003)在综合能源一经济模型GTAP-E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动态回归的、多区域一般均衡模型 EPPA (Bmissions Prediction and Policy Analysis),改 进为EPP-GTAP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 能源结构使中国面临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目前中国温室 气体排放量占到发展中国家的50 %,因此中国应大力倡导清洁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改进能源结构。Tobias et al. (2006)利用全球能源一经济模型GET-R10进行C02排放许可分配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由于高速的经济增长,比印度和非洲更高的人均 C02排放量以及比拉丁美洲更高的削减成本,因而造成 国际C02排放许可分配几乎无法给中国带来经济利益。

  部分学者对不同模型的分析结采进行了比较研究。OECD (1999)运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计算排放权交易的10多个数量模型,计算了有无排放权交易条件下的边际减排成本,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2010年的边际减棑成本(美元/吨碳,1995年价格)

  资枓来拟:OECD. Action Against Climate : the Kyoto Protocol and Beyond. 1999, 42。

  Richard Baron (2001)根据八个模型的结果探讨了国际碳交易的许可证分配、交易规则与机制,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碳交易三种可能的方式作出了评价。 Springer (2003)总结了25个不同模型的分析结果,就 全球交易情景来说,交易价格介于1—22美元/吨二氧 化碳(2000年US$)之间,二氧化碳交易量在1214百万-3428百万吨,二氧化碳交易额为1214-27424美元:对 附件I国家的交易情景,交易价格3 -74美元/吨二氧 化碳,二氧化碳交易量为950百万-2592百万吨,二氧 化碳交易額为2850—76254美元,从中我们看出附件I 国家交易情景下,交易价格较高,二氧化碳交易量较少,平均交易额是全球交易情景的两倍。他认为模型结果相差很大的主要原因是模型的未来人口、GDP、技术政策 以及供给和需求弹性是不确定的;并且这些模型既包括自下而上(bottom-up)模型,也包括由上到下(top- down)模型,这两类模型关于技术和宏观经济变量有很大的差别。

  摘自:我国节能以低碳的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作者: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