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中科宇杰告诉你:在PPP项目中进行资费的调整需要考虑一下因素
PPP项目的资费或资费结构在其整个周期内一成不变是不现实的,因此,有必要确定资费调整的可行规则,为此需要考虑以下方面因素:
(1)引发或推动价格调整的因素,如原材料价格变化(对电力行业来说就是油价)、通货膨胀以及汇率波胆(经营者必须承担未套期保值的外汇敝口风险);
(2)调整机制,包括成本加成和价格上限管制;
(3)调整频率,包括成本转嫁、资费指数化、资费重置以及特别资费调整。
A、机制
公共事业通常有成本加成机制和价格上限机制两种基础资费调整机制,下文分别进行讨论:
成本加成或收益率机制允许受监管公司将所有的经营费用和资本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包括税后投资回报率。在该体系下,除非经营者 向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要求资费评估和重置,无须进行调整。
作为对要求使用更高(或更低)价格来支付全额成本的申请的回应,监管机构审査经营者的总成本基数。理论上,这种方法提供了价格和已发生成本之间最好的匹配方式,但由于收益率已得到,所以对有效经营和发展的 激励较弱。成本加成管制有可能激励公司増加 运营成本,而不是提高效率。然而,从投资角度看它有很强的确定性,可以降低风险。
收入或价格上限监管则提供了更直接的效率激励。收入或价格上限旨在控制某一阶段的 收入总额或价格,但为公司提供了通过业绩改进提高收益的空间。在此机制下,公司可以根 据通货膨胀率和“生产力抵减”(通常称为因素)指标来调整其价格水平和资费结构。该方法可以为提高效率提供更强的激励,并反映提供服务的真实成本。
监管模式的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适用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会计和审计制度、行业投资需求及效率激励等。在早期的监管体系中,价格上限机制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其可以将价格设置得足够高以吸引资金。而在监管更加成熟的阶段,成本加成机制在吸引大规模投资方面可能更为恰当。总而言之,监管体系的形式应充分考虑国家、部门、行业以及基础设施资本投资状况,并应通过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来制定。
非公用事业基础设施PPP项目的监管模式略有不同,通常在PPP合同中进行描述。在基础设施PPP项目中,监管的根本目标是合理分配风险以及维持风险和预期回报之间的稳定性。
B、调整的頻率
资费调整有不同的程序。比如,有些情况下,协议规定某些投入成本(如能源或大规模 供水)应反映在资费中,并向消费者收取。这时,投入成本价格上涨的风险被立即转嫁给消费者。在服务供应商(社会资本)不对投入进行控制时,包括税率变化和政府调整质量标准在内的其他费用同样可能被转嫁。转嫁会减少服务提供商更高效地利用投入的激励,但服务商仍要尽量避免增长的资费超过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
资费指数化。该机制与成本转嫁相似,但通过不同的调整方法。在该机制下,资费的定期调整反映了物价指数(如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而非实际服务成本的变动:虽然指数化可以使供应商免受正常范围内可预测的价格上涨影响,但供应商仍容易受到超常或指数外变化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指数化公式是基于与所提供的服务最相关的一揽子价格。
资费重置或定期资费调整。资费重置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资费调整机制。对项目生命周期较长的PPP项目来说,指数化或转嫁很可能不足以适应整个合同期间内行业的所有变化。因此,资费重置的规则应在PPP实施之前确定,并且应通过所有参与风险配置的主体的讨论。
摘自:PPP模式手册 作者: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