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低碳转型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作为发展中大国如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项工作将引领地区和行业发生哪些变化?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
记者:我国提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何理解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
何建坤: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
从国际看,全球长期碳中和目标导向将加剧世界范围经济技术革命性变革,重塑大国竞争格局,也将改变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企业发展业态。先进深度脱碳技术和发展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走上深度脱碳发展路径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从国内看,推进目标导向下紧迫的低碳转型,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顺应并引领全球能源变革与经济转型的趋势和潮流。
从当下看,我们注意到,疫情后部分省市为恢复经济,扩充煤电、钢铁、石化等高能耗产能的冲动明显,煤炭等化石能源需求呈反弹趋势。当前迫切需要自上而下统一思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和系统布局,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推动各部门各地区落实减排行动,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抑制高耗能重化工业产能扩张的冲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记者: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对未来经济增速仍有较高预期。能源总需求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有所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也将呈缓慢增长趋势。这种情况下碳达峰的路径如何设计?
何建坤: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和关键时间节点,也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标志。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转换发展动能,转变发展方式,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从2005年—2013年的5.4%下降到2013年—2019年的1.2%,增长趋于平缓,为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创造了条件。
碳达峰的核心是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强度”的下降抵消GDP增长带来二氧化碳的增加,单位GDP碳排放年下降率大于GDP年增长率,即可实现碳达峰。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十四五”期间非常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作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措施,并提出要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我国2013年后基本进入煤炭消费量峰值平台期,近两年有所反弹,但仍低于2013年的高峰水平。“十四五”期间要争取实现煤炭消费量零增长,到“十四五”末实现煤炭消费的稳定达峰并开始持续下降。“十五五”期间可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天然气消费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由煤炭消费量下降带来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来抵消,保障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
如果“十五五”期间煤炭消费量以每年1.5%的速度下降,到203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将下降到约43.5%,同时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5%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25年有所降低。
由此预计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年后即有望进入峰值平台期,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高质量稳定达峰,2030年后呈持续较快下降趋势,2035年比峰值年份有显著下降,进入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深度脱碳发展路径。这也是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哪些地方会率先达峰?为此,要采取哪些措施?
何建坤: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和自然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研究确定各自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走上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深度脱碳路径。
东部沿海较发达省市要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本世纪中叶也要尽早实现净零碳排放;西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也可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可率先建立100%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区。在产业布局上,高能耗强度的重化工业和大型数据中心等高耗电基础设施,可优先布局在西北和西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促进可再生电力就地消纳。同时特别重视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将其核证减排量(CCER)作为抵消机制纳入国家或省市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助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最近,一些行业企业也纷纷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将给行业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何建坤: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导之下,高耗能产业扩张的势头会得到遏制,进而转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当然,这个转型也不是容易的。实现碳中和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不仅仅是国家要自我革命,地区、行业、产业企业都要开展自我革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绿色低碳之路。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否则,会付出更大成本和代价。因此要统筹碳达峰和长期碳中和目标和措施,协调部署,强化行动。工业部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部门可在“十四五”期间率先达峰,工业部门总体上2025年左右实现达峰。建筑部门通过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燃料替代,要在“十五五”期间尽早达峰。交通部门通过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发展电动汽车等措施,也可争取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为全国全经济尺度的碳达峰创造条件。
此外,将支持和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各界自下而上开展低碳行动,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促进低碳社会建设,从而为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