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温室气体能鞭策企业节能减排

7年前的一声锣响,让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在上海有了新的身份:倒逼企业节能减排的“鞭策者”。

 

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标志着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从研发阶段跨入运行操作阶段,上海用“经济杠杆”控制碳排放的时代正式开启。

 

3月18日,记者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获悉,截至目前,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现货品种累计交易量达1.59亿吨,累计交易额超过17亿元。近3年的累计交易量和交易额呈逐年增长态势。

 

在限制污染排放的“天花板”越来越低的当下,碳排放交易市场上拿出来交易的碳排放量却越来越多,这是碳排放交易价值得到充分认可的注脚,更是无数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轻装上阵”的印证。

 

倒逼“省吃俭用”、转型升级

 

排放配额有限,“大手大脚”的结果是自掏腰包弥补“亏空”,甚至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这倒逼排污企业一方面“省吃俭用”,另一方面重视转型升级、调整工艺,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成本。

 

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老朋友”巴斯夫,是第一批参与上海碳排放交易的履约企业。为此,巴斯夫设立了“碳管理项目”,除了优化生产和工艺效率、开发全新的低排放生产工艺外,还向再生能源进军——去年,巴斯夫在上海的漕泾基地和浦东基地建立了1300千瓦峰值的光伏发电项目,尝试摆脱在能源上的“恋煤情结”。

 

对碳排放“经济杠杆”传导的节能减排压力,科思创中国区总裁雷焕丽也深有感触:“2025年,科思创要将全球生产基地的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至2005年的一半,上海的一体化生产基地作为科思创在全球最大的基地,要作出表率。”

 

在重压之下,即使是氯气生产这种节能空间较为有限的环节,企业也选择迎难而上。科思创上海基地将氧去极化阴极技术应用于氯气生产,将电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