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北京再推碳交易新举措:建设氢能板块碳交易平台,打造京津冀千亿氢能产业链

北京市在氢能产业布局上颇具雄心,将建设氢能产业板块碳交易平台,并通过交通领域打通产业链上的技术突破,辐射更多应用场景。

 

4月9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姜广智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成立大会上透露,北京市政府已初步确定了“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的三大主攻方向,其中之一便是“以氢能为核心的新产业链布局、汽车”。

 

4月7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外发布了《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设碳交易中心氢能产业板块交易平台,并在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氢能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累计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 10MW 以上,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是继去年9月发布《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并揭牌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后,北京市再一次就氢能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不同的是,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不仅就交通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还对氢能产业链上的其他领域提出了更具体的规划方案,如分布式发电、热电联供等终端应用产业。

 

北京市在氢能产业布局上颇具雄心。今年2月,氢能产业发展就已经被列入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要在今年推动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和智能网联汽车验证示范,编制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推进氢能多领域应用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氢能板块交易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设碳交易中心氢能产业板块交易平台,建立较为完善的清洁氢认证、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碳交易机制等创新制度体系,搭建能源互联网交易平台,服务绿色氢能产业发展。

 

3月10日,北京市印发实施《北京市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北京将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

 

平安建投高级业务经理张仕元认为,北京市建设并完善氢能产业板块交易平台将有利于在氢能投资方面,打通利用氢能所形成的绿色权益补贴支持产业发展的通道,打造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中重要的金融支撑环节之一。

 

氢能属于二次能源,制氢产业的主体属于能源企业。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按照规划方案的技术路线,电力行业将是氢能产业的上游产业。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与碳交易体系协同发展,首先基于上游电力行业发展方向,短期内碳交易主管部门需要根据制氢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配额分配方法和制度,有的放矢地制定行业碳排放核算的指导文件。制氢产业中的重点排放单位则应做好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对碳排放管理和碳交易市场相关各方的知识体系。同时,制定监测计划,做好报告与核查工作,并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

 

梅德文认为,氢能产业与碳交易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氢能产业向低碳化绿色发展的目标。短期内,将制氢产业内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鼓励产业主体控制排放,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市场机制获得有利的发展条件。从中长期来看,开发与氢能应用相关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参与CCER交易都能够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延伸,助力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

 

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则认为,目前由于氢能产业规模化生产和应用都还在发展阶段,所以氢能产业板块真正开始碳交易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搭建平台不难,但平台要真正发挥效用就需要有足够的人参与,这就取决于产业规模的大小,所以北京市还是要先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林伯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交通领域仍是重点

相比去年发布的《发展规划》,张仕元认为此次的《征求意见稿》的覆盖面更广泛,同时也提出了更加具体措施。“可以理解为在去年发布的纲领之下,这是一个相对更加聚焦的、具象化的操作层面方案。对于产业链相关企业、相关的政府部门,都提出了相对明确量化目标。”

 

实际上,北京市已经在氢能产业方面进行了多年布局。《征求意见稿》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 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其中,氢能供应领域73家,燃料电池领域89家(两个领域重叠13家)。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和机构处于中试到产业化过渡阶段,据估算,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

 

为达成相关目标,《征求意见稿》在技术层面的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突破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提出要开展氢燃料电池车辆、车载液氢供氢系统、氢动力无人机、船舶、轨道交通、氢储能、热电联供系统、固定电源、分布式电站、便携式电源、汽车增程器等产业全场景应用示范。

 

北京市此次的发展方案偏重于科技创新以及相应的研发工作,以及核心装备制造的各个环节。梅德文认为,电解水制氢是北京市此次规划的主流技术路线,可再生能源绿电制氢将成为北京氢能产业长期低碳化绿色发展的核心支撑。

 

而在应用方面,张仕元认为尽管北京市提出了多个场景的应用示范,但依旧将更多重心放在了交通领域内的公共交通和京津冀货运方面。

 

“氢能的应用目前主要是以交通领域为主,目前交通领域国内获得更多认同的发展路径是优先在商用车领域实现商业化的运营,再逐步推广到其他的用车场景。”张仕元说,“像分布式电站等场景,它们的技术路线与氢燃料电池车大致相同,在这些领域的布局目前看来应该是偏示范性的动作。”

 

冬奥会+氢能物流促进短期规模化发展

 

即将到来的2022 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也将成为北京发展氢能产业的良好契机。《征求意见稿》提出,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在2023年前,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北京将依托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应用北汽福田燃料电池汽车,在延庆等山地赛区承担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运送服务,车型采用亿华通发动机系统、天海、科泰克和有研集团的车载高压与固态储氢系统,客运服务应用规模 212 辆。赛后部分车辆用于区内、与市区连接的公交服务用车,部分车辆作为旅游客车和通勤客车服务于市内旅游客运和班车通勤。

 

依托于世界级会议或国际赛事进行推广是很多省市都曾经用来推广示范项目的方式。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主任赵昂认为,要依托冬奥会这样的国际赛事来提振氢能产业,本身并不能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因为是大事件,并且有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将会产生独特的传播作用。”

 

《征求意见稿》还计划在京津冀区域,往返于各港口至北京的运输线路、重点企业物流专线和以农副产品为重点的生活必需品运输线路上,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实现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的分阶段替换。

 

至2025年,北京市将共计替换约4400 辆(其中牵引车3200辆、载货车1200辆),实现柴油替代约14.5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 46 万吨/年。根据车辆线路规划和氢能供应需求,规划加氢站等配套氢能供应基础设施建设。

 

张仕元认为,在京津冀地区的联通,将有助于打通京津冀交通互联线路,是区域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布局。

 

林伯强表示,物流业的布局肯定会为北京市的氢能产业发展带来利好,但短期看来物流业带来的增量应该不会很快达到足够大的量级。

 

赵昂则认为,未来物流业脱碳的竞争或许会很激烈,以氢能为基础的燃料电池车未来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公交和载重卡车,但目前以特斯拉开发的纯电动载重卡车为代表的电动物流车辆,也在瞄准物流市场。物流业对氢能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