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促进江苏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促进江苏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摘要:促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意义。在新发展阶段,江苏稳步推进低碳生产调整,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清洁能源占比低,实现碳中和道阻且长;绿色新兴产业仍处弱势,技术创新瓶颈突出;生产环节污染治理任重道远,生态修复短视明显等困境约束。为此,要积极探索实施制造业“绿化清洁”工程,加快制定关键领域“揭榜挂帅”清单,试点推行绿色低碳“炭长负责”制,高质量推进江苏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地指明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转型改革的道路方向。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首次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更是向世界展示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担当”。江苏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标杆,如何先行先试,推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地方实践经验意义重大。

 

一、江苏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一)低碳生产调整稳步推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江苏积极促进低碳生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2020年,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4.5%和18.2%,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目标。相比煤、石油等高碳排放能源,天然气的生产占比明显增加,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原煤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27.5%,年均降低超过6%;原油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在2013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平稳下降,从10.6%逐渐下降到2020年末的6.7%;天然气生产量和一次电力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1%和49%,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二)制造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江苏围绕工业降耗、绿色制造示范区创建等不断创新政策思路,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十三五”期间,江苏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江苏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保驾护航、成效卓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4.95%,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9家、全国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6个,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147家、绿色园区11个、绿色供应链企业7个,各项成果均居全国前列。

 

(三)制造业生态治理效果明显。“十三五”以来,江苏切实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大力度开展制造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截止2020年底,全省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57275家,钢铁、水泥等行业完成去产能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28.1%、24.9%、14%、14.6%。众多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治理责任,生态治理卓有成效。省工商联问卷调查显示,设有专责环保管理工作部门的企业比例已超过50%。已经有绿色转型成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污水零排放,运用活性焦脱硫技术处理后的废气成分接近于空气,经过预处理的中水环保达标甚至达到养鱼的标准。

图片

 

二、江苏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困境

 

(一)清洁能源占比极低,碳中和路途道阻且长。江苏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处于高位状态,清洁能源短板明显。2020年,煤炭占比最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全省能源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49.9%、14.5%、9.9%,总计高达74.3%,而可再生能源仅占总量的10.4%,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严重失衡。“一九定律”表明如果要实现“碳中和”,那么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约为1:9,而目前江苏省这两者的比例为9:1,与实现“碳中和”仍有较大差距。“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有一批重大化工项目如连云港盛虹炼化等陆续开工,必然伴随工业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的增加,碳排放面临增强的威胁。

 

(二)绿色新兴产业仍处弱势,生态创新技术瓶颈突出。江苏传统产业如钢铁、石化、建材、印染纺织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高达60-70%,绿色新兴产业占比仅为32.8%,转型压力巨大。2020年10月29日,国家工信厅披露的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中,江苏省仅有27家企业入围,仅占全国入围名单的3.8%。此外,江苏绿色创新领军企业和创新发明含金量仍待提高,全省虽然拥有众多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以及绿色供应链企业,但在绿色新兴产业领域缺乏有影响力的百亿级龙头企业、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点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江苏企业虽然绿色专利申请数量多,但是创新质量不高,以2020年为例,全省申请的绿色专利数为15.35万项,但含金量最高的科研单位发明只有0.17万项,仅占1.07%。

 

(三)制造业污染治理任重道远,生态修复举措短视明显。尽管江苏生态治理效果显著,但是仍存在较多污染风险点。2020年,全省被纳入国家监控考核的重点污染源有1979家,较2019年增加了80%。企业阳奉阴违和表面治理现象仍有发生。2019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累计下达处罚决定书1.4万件,一些违法案件如常州滨江化工园污水排江、南京澄扬科技违规堆存大量危废等时有发生,2020年发生的情节严重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多达10件。另外,企业短期性和形象式治理较为明显。许多企业只是为了完成一时的环境考核指标,之后的生产过程中失信情况频发。2020年,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企业环保信用等级,其中,红色等级(较重失信)和黑色等级(严重失信)的企业多达460家,失信企业数量超50%。

 

三、促进江苏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   探索实施制造业“绿化清洁”工程,推动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一是继续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加快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构建。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工程和能源系统提效工程的实施,提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以及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生产活动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开展分布式能源市场化交易等各类试点,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城市形成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构建低碳环保的新型交通网络。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LNG动力船舶等绿色交通产业,进一步提高公共自行车和电动车的投放数量,倡导人们绿色出行。三是加强建筑绿色低碳化建设和管理。推行绿色施工,推广绿色建筑材料,推动装配化装修,并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建筑产业。

 

(二)加快制定关键领域“揭榜挂帅”清单,打破“有高原无高峰”现象。一是推进绿色企业集群建设,建立绿色发展示范企业培育库。依托省“百企引航”三年行动计划和“千企升级”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加大对绿色制造的投入,打造出一批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改善企业“有高原无高峰”现象。二是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鼓励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实施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以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工程项目。中小企业应该提升清洁生产的水平,利用“互联网+”搭建清洁生产服务平台,自觉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的产品和工艺。三是是大力推行绿色招商,设立绿色招商的引资准入门槛,制定重点行业领域绿色招商导向清单。

 

(三)试点推行绿色低碳“炭长负责”制,加快制造业绿色修复治理。一是以制造业绿色转型和污染修复的典型城市、重点县区为对象,试行以党政一把手或主要分管领导担任“炭长”的负责制,制定阶段性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压实地方行动责任,探索局部经验;二是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对于一些需要资金进行绿色技术改造用于节水排污的企业,适当降低其信贷门槛,对于生产和使用先进环保设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低息贷款等政策优惠;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引导并利用社会资本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污染场地修复、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减少政府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