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省”节能降耗效果明显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节能降耗在各省份的逐步推进与实施,吉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降耗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能源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变,不断创新能源技术,节能降耗取得良好的成效。

  根据2016年吉林省公布的信息显示:全省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为8014.09万吨(折标准煤,下同),同比下降4.9%;万元GDP能耗为0.53吨标准煤,下降7.9%,全年实现节能量688.47万吨。在该省2016节能降耗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整个年度的节能降耗中,有以下领域贡献为最好:

  一、工业领域节能

  2016年,我省工业节能量高达664.42万吨,占全省节能总量的96.5%,其中,结构节能39.08万吨,直接节能625.33万吨。

  (1)重点耗能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8%

  (2)35个大类行业增加值能耗不同程度下降

  (3)22项主要工业产品单耗指标同比有所下降

  二、交通运输业节能贡献平稳

  2016年,伴随我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节能技术的进一步升级,新能源汽车的陆续使用,交通运输业实现节能10.52万吨,为我省全社会节能提供了很好的蓄力基础。

  三、节能举措助力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2016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三区一降一补”及用电补贴等激励政策效应逐步的显现,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速,全省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出现了很好的变化。

  (1)高污染能源品种比重下降,清洁能源比重上升

  (2)电力生产、消费结构双优化

  a、发电结构配置优化;从工业内部发电结构来看,2016年火力发电量占比77.9%,比上年下降3.8%。同时,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量比重均有所提高。

  b、电力消费结构稳步改善;2016年第一产业的用电量比重为2.1%,比上年提高了0.2%;第二产业用电比重62.4%,比上年下降2%;第三产业用电量比重18.8%,比上年提高了1.4%;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为16.7%,比上年提高了0.4%。

  上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节能降耗大部分源自于用能结构的优化以及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改变用能中所造成的损耗。中科宇杰作为一家拥有10年经验的节电设备服务公司,集节能诊断,设计,施工,运营于一体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具备EMC合同能源管理资质,立足自主研发生产的智能节电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融资在内的一整套节能服务。目前已经在国内完成了600多个节能改造项目。包括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利华,格力集团,光明乳业等等。我们专注于工业领域企业三大方面的节能改造。

来源:吉林省统计局

中科宇杰:碳市场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型

  为了促进碳交易市场的顺利进行,《京都议定书》引入了三种基于市场机制的、旨在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减排机制——排放贸易 (EmissionTradingiET)、联合贸易(Joint Implcmcrtta丨ionjJI)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CDM),允许附件I国家通过相互之间及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完成其有关限制和削减排放的承诺(UNFCCC, ]997)。

  根据三种减排机制的特点,世界银行(World Bank, 2004)对碳市场的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划分。目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批量交易

  即买主想可证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是其中最主要的交易形式。它们都是基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的机制,其运转基础是由附件I国家企业购买具有额外减排效益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再将比减排量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等价物,用于抵消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避免高额处罚。联合履约是附件I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允许附件I国家从其在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以共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JI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称为减排单位(ERUs),交易的实际结果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ERUs。清洁发展机制是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目的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京都议定书»为其规定的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称为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即允许附件I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CERs。这也是《京都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CDM是一种“双赢”机制: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以及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高昂费用,加快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步伐(于天飞2004)。基于项目的市场又可分为京排市场以及非京都市场。京都市场是指碳市场交易项目基于《京都议定书》下的相关规则的交易结合;非京都市场是指不是基于《京都议定书》相关规则的市场,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之前发生的碳交易以及《公约》通过之后企业自愿行为的碳市场交易等。

  二、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

  即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 的减排配额。以排放贸易为主要的交易形式。在该机制下,人们采用总量管制和排放贸易的管理和交易模式, 购买者所购买的排放配额是在限额与贸易机制下由管理者确定和分配(或拍卖)的。即环境管理者设定—个排 放量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毎个企业将从环境管理者那里分配到相应数量的“分配数份单位”(AAU),每个分配数量单位等于1吨CO2当量。在承诺期中,如果这些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该分配数量,则剩余的AAU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有偿转让给那些实际排放水平高于其承诺而面临违约风险的附件I国家企业,以获取利润;反之,则必须到市场上购买超额的“分配数量单位”;否则,将会受到值罚。排放权交易机制是附件I 国家之间相互转让AAU的机制,使得各国之间可以进行交易,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其减排的指标义务(Hahn & Stavins, 1999)。

碳资产托管包含着什么业务 具有怎样的优势

  碳资产指碳交易机制下产生的,代表温室气体许可排放量的碳配额,以及由减排项目产生并经特定程序核证,可用以抵消控排企业实际排放量的减排证明。

  狭义的碳资产托管,主要指配额托管,即控排企业委托托管机构代为持有碳资产,以托管机构名义对碳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和交易;广义的碳资产托管,则指将企业所有与碳排放相关的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策划实施,包括不限于CCER开发、碳资产账户管理、碳交易委托与执行、低碳项目投融资、相关碳金融咨询服务等。

  碳配额托管作为活跃碳市的一种创新性机制,核心是由交易所认可的机构,接受控排企业的配额委托管理并与其约定收益分享机制,并在托管期代为交易,至托管期结束再将一定数额的配额返还给控排企业以实现履约的模式。碳配额托管的优势在于:

  (一)通过托管机构把控排企业闲置在手中的配额集中起来拿到碳市场进行交易,从而活跃碳市场;

  (二)有利于帮助控排企业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控排企业通过配额托管既可以完成履约又可以取得额外收益;

  (三)托管机构可以低成本获得大量配额从而交易获利;

  (四)交易所可享大量碳配额流动性释放带来的佣金。

中科宇杰总结:水泥制造业节能减排的存在的误区

  根据“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显示,到2020年,全国万元GDP能耗需较2015年下降15%,能源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在水泥制造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中,是否存在着误区,它又包含着哪些:

  误区一:取消低标号水泥利于水泥行业绿色发展

  为了缓解产能过剩压力,近年来取消P.C32.5水泥的呼声不绝于耳。根据2014年12月发布的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第2号修改单2015年12月1日起取消32.5复合硅酸盐水泥。业内人事认为高标号水泥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建筑质量;另一方面,取消低标号水泥可以增加熟料用量,缓解产能过剩压力。

  然而,上述设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一是混凝土性能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水泥只是一方面,且高强度混凝土并不等同于高性能混凝土;二是水泥产能过剩归根到底是熟料产能的过剩,若不能限制熟料产量,无论是化解产能过剩还是节能减排都极为困难。

  取消32.5级水泥对于水泥节能减排不一定有利。首先,水泥生产是消化各种工业废渣的主力军,承担了国内70%以上的废渣综合利用的重任。在各水泥品种中,32.5水泥,是消化工业废渣能力最强的品种。取消32.5级水泥,将对各地工业废渣消化处理带来严重的影响。其次,水泥作为一种半成品,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混凝土产业,取消32.5级水泥之后,混凝土制备过程中,搅拌站自行添加混合材的情况可能有增无减,由于粉磨混合控制技术不及水泥企业,有可能导致建筑施工质量下滑,影响建筑使用寿命,对于社会资源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浪费。

 

  误区二:错峰生产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水泥行业错峰生产最早明确提出是在2014年两会,当时是为了缓解冬季大气污染和水泥产能过剩。经过几年的推广,到2016-2017年,水泥行业冬季错峰生产规模和时间都已经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据中国水泥网的统计数据,2016-2017年,除北方十五省以外,两湖、四川、重庆、江苏也加入错峰生产行列,加上福建、广东、广西、浙江等南方各省的冬季停窑计划,该轮冬季错峰生产基本涵盖了国内主要水泥生产区域。

  错峰生产之所以被大规模推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该政策有利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同时缓解产能过剩难题。

  从2015年4月召开的“2015-2016年水泥错峰生产座谈会”上得到的数据来看。据称“实行错峰生产的七省一区两市,有效压减了熟料产能,减少水泥熟料产能8556万吨;水泥错峰生产试点地区共减少煤炭消耗10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3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9.2万吨,减少粉尘排放3.3万吨。”

  但是问题在于水泥作为一种刚性需求产品,并且没有替代品,全年产量基本反映全年实际需求量。简而言之,水泥全年产量不受人为因素制约。

  在水泥制造行业中,真正的节能减排可以从成本上来控制。在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技术设备利用。节能减排对于水泥制造业来说不仅是资源材料的消耗,在制造的过程中,设备的运作消耗的电能也占据了成本的一部分,用电设备也存在着很大的节能空间。高压电动机在水泥制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中科宇杰的对高压电动机节能所采用的方法就是高压电机智能节电系统以高压变频调速为基础,配套先进、精确的现代控制系统,可使高压电机在最优经济当量运行,降低能源损耗,提高电机效率。

中科宇杰带你了解下专家们是如何去点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下面来看下专家们是如何来评价看待绿色建筑的: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上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绿色建筑的益处可延伸到工作以外,包括提升睡眠质量。例如在绿色认证建筑内工作的人能够获得更高的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分数,并出现较少病态楼宇综合症。

      德中环保咨询研究员郭少君称,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很快,节能建筑刚性要求严格,新建项目基本都要求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但绿色建筑机制还不完善,主要靠政府推动。

     中国绿色建筑促进会负责人表示,比如,开发1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成本比普通建筑高出200多元,但是在用地、设计、审批等方面的花费仍旧不菲。目前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存在着偏高或者参差不齐的局面,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从3.6%~9.3%不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建筑课题组负责人朱颖心认为,很多真正节能、节材的建筑是出于节省投资与运行费的目的才建成的,因此并不应该是昂贵的建筑。

     中国绿色建筑促进会负责人表示,对政府投资的项目,绿色建筑增量投资由政府资金承担;社会投资的项目由市级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被认定为第一年度的示范项目,资金奖励标准为1000元/平方米,且单个项目不超过3000万元;第二年度的示范项目,资金奖励标准为800元/平方米,且单个项目不超过2500万元;第三年度的示范项目,资金奖励标准为600元/平方米,且单个项目不超过2000万元。虽然这项支持并不针对消费者个人,但是对于开发商的资金补贴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者的购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