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扶持节能环保产业
去产能、全面提升绿色制造、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这些都成为当前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工业,工业绿色发展是实现“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补上绿色发展这块短板,进一步降低企业能耗、物耗等生产成本,加快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引导绿色消费。
北京中科宇杰节电设备有限公司认为:实现制造业升级,建立绿色工厂,首先应该重视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改来提升生产制造装备自动化及智能水平,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厉查处高耗能、高污染的作坊式生产,防止一些地方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保护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排放;第三,加快建立绿色生产体系标准,逐步推行强制认证。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国家将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聚焦重点区域,依托重点城市,选择重点行业,组织实施绿色制造试点示范。
“十三五”时期,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三五”将对节能环保产业加大投入,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工作有:
1、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
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3、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
着力抓好减少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散煤使用,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
4、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5、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继续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
在完成“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后,“十三五”时期的节能环保产业更加值得期待。行业人士预估,“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将释放10万亿市场。
中科宇杰告诉你地方政府为啥越来越热衷“PPP”
2016年,若你还不知道啥叫“PPP模式”可就OUT了。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那么,地方政府为啥越来越热衷“PPP”?
中科宇杰告诉你:地方政府越来越热衷于“PPP”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越来越高,很难再去靠传统的模式去融资,然后出钱兴建基础设施。
中国经济如今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方面震荡筑底、金融方面紧缩整固、产业彼此之间又处在博弈孵化的阶段。而地方政府过多依赖传统的投资模式,带来了政府债务规模较高。
截至2015年底,全国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已经高达86%。之前政府在城市兴建基础设施,多采用BT(建设—移交)融资模式,但后续的经营不善等弊端,导致多地的商业银行大批削减甚至不再批准BT项目资金,造成地方急缺建设资金,因此,PPP模式如今愈发受到政府欢迎。
“PPP”究竟有多重要?这是国家供给侧改革措施中的重要一项。
PPP项目让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发生变化,不仅仅是融资手段,应该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下,从国家简政放权、地方经济健康、财政增收的角度去看待,PPP具有很高的战略性考虑。
虽然PPP项目如今很受地方政府的“热衷”,也让很多社会资本欢迎,但它并非社会资本的盛宴,更不是地方政府的“提款机”。
“PPP”从1982年在英国开始,全世界各国的模式都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推进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经济、区域、政府三个方面。
从宏观经济方面来说,目前全国经济呈下行趋势,有专家预测可能会进入到中等收入陷阱,一旦进入,可能几年内经济不会复苏,这会影响PPP的实现。
而在区域经济方面,PPP对中西部比较贫穷的省、市、县来说很难实现,因为政府收入达不到,政府的担保力不够,因此很多社会资本不敢轻易和政府合作。
发展新经济 节能环保大有可为
新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是首次。新经济包含两大股力量,一是利用‘互联网+’、‘双创’等培育新动能,二是要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对于增强这两股力量,环保都大有可为。
对于环保在培育新动能中的作用,通过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各地已经深有体会,认识上较统一。 “十三五”时期,环保产业势头向好、潜力巨大,很多地方致力于将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
但坦率地说,在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方面,一些地方并没有用足用好环保抓手。有的认识上存在顾虑、瞻前顾后,有的推进上不够主动、左顾右盼。更有甚者,将环境保护视为经济下行的诱因,本末倒置。
归结起来,这些顾虑背后,主要是担心会影响到发展,尤其是在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究其根本,是在发展与保护关系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在当前和长远利益权衡上存在短视。
在国家强调发展新经济的背景下,以往那种环境保护影响经济发展的单向思维必须改变,否则很难处理好“长痛”和“短痛”的关系。粗放式发展总有一天会被历史淘汰,与其被动淘汰,不如积极应对。
在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方面,环境保护大有作为、大有可为。与其他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相比,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刚性更强,有的还具有强制性,不合法就得改,不合规就得变。
环保抓手抓得牢,传统动能也能焕发新活力。对新上项目,环境法规和标准就是门槛,就是硬杠杠,不符合就不能上。对已有项目,环境法规和标准就是尺子,哪些产能落后,哪些工艺落伍,哪些需要改造升级,一目了然。
可以说,对于未来竞争来说,谁能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把生态环保培育成新的发展优势,谁就能在发展新经济上占得先手,就能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赢得先机。
节能环保产业成两会关注热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今年的环保工作重点,加强环保督察、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节能环保产业,这些内容引人关注。
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两会关注热点。
报告原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十三五”开局之年,节能环保产业再次受到决策层的重视。那么,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如何?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
据了解,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在污水、大气、固废处理处置以及环境服务等重点领域,形成了涵盖环境咨询、环保设备、工程设计、设施运营维护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都会有较大提升。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未来环境治理需求趋于专业化、精细化。
在节能环保产业界,对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普遍充满信心。一方面,业界认为,在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环保行业收益可以较为稳定地保持在8%~9%,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外企业和资金跨界加入。
另一方面,“十三五”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巨大、热点频现,如PPP模式、黑臭河整治、海绵城市建设、土壤修复等,可能激发、带动万亿元投资,使其初具成为支柱产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