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新理念将引领我国可持续发展

  多位生态环境领域专家日前表示,虽然全球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更加明朗,绿色发展新理念将引领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

  据悉,我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比世界上其他经济体所遭遇的环境问题更为复杂。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说,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就要求从改善范围和领域上要全面,从改善程度上要明显,惠及对象要覆盖大多数群众。

  2015年,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亮点纷呈: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出台;可再生能源投资持续增加;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绿色发展新理念引领我国环保事业进一步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虎认为:“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世界环境》杂志社社长贾峰说:“新环保法能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还要取决于政府严格执法的意志和能力,取决于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取决于企事业单位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自觉。只有政府严格执法、环保组织积极参与、亿万公众勇于监督、社会各界全面合作,新环保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

  中科宇杰始终奉行节能环保的产业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先行者,紧紧跟随国家政策稳步前进。

影响PPP健康成长的原因有哪些?

  从未来几十年来看,中国最大的发展在于城镇化,数十万亿城镇化投资,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需要PPP模式加以解决。对于PPP无须患其冷,而要忧其热。接下来的矛盾与问题,已经主要不是催生PPP,而是要集中精力去研究PPP在“婴儿潮”之后的存续问题。

  PPP开局冷的局面,已经有了极大的转变。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各地的项目纷纷上马,也都把PPP作为投融资模式转型的重要内容。国家与省级层面的城镇化试点正在展开,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推进PPP创新。2014年、2015年入库的示范、试点项目,相当一些也有待瓜熟蒂落。从未来几十年来看,中国最大的发展在于城镇化,数十万亿城镇化投资,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需要PPP模式加以解决。

  根据以往一些案例的观察来看,以下7个原因,将影响PPP健康成长:

  1、条件不成熟而又早产的PPP,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大。PPP谈判时间长、签约时间长、实际合作时间长。如果一味追求短时间内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可能在谈判 、签约、执行过程中,留下种种隐患。现在一些地方为了赶在特定时间内签约成功,政府与社会资本的许多条件都没有谈妥,定价机制、约束性条款,都是马马虎虎,凑乎着先过去,这样的合同过于简单,未来必定要走回头路,翻烧饼,最后事倍而功半。

  2、政府人员变动导致PPP项目出现“夭折”。一个PPP项目,可能要经历多个书记与市长的就任、离任。一任市长一任搞法,后任不理前任的茬,甚至不愿意看到前任栽的树在本届内结果,也会导致PPP生长环境艰难。所以,仅靠一两个市领导对PPP感兴趣,而不是从政府职能转变这点去培育PPP,这是有很大危险的。

  3、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会殃及PPP。为了支持PPP,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指导意见”、“办法”、“鼓励措施”,这些更多具有临时的性质,具有行业与区域色彩,主要用于自身管理。PPP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许多法律法规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者不同的法律打架,就会导致PPP运行出现问题之后,救助机制发生不了作用。法津法律是水,PPP是鱼。让鱼离开水,必死。

  4、“辅养”能力跟不上导致PPP长不好。政府与社会资本是PPP的双亲,要把孩子生下来,也要有能力辅养孩子。政府这方面的人才、技能储备显然不足。社会资本跟政府打交通,而且是长期合作的性质,这也需要社会资本对宏观政策、区域发展、法律法规有深入的了解。在长期合作中发展,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就像有的运动员有五十米短跑的本领,但中长跑就不行了,更不要说马拉松。政府行为学、社会资本行为学要有彻底的转变与根本的提升。

  5、PPP也可能异化为地方融资平台最后遭到整治。现在很多地方把 PPP模式简单地当作一种融资工具或手段,把它的融资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地步,认为签约之日就是政府大卸包袱之时,就是大功告成之时。这样下去,PPP势必异化成为另外一种融资平台公司,成为”新瓶子“装”旧酒“。

  6、风险频发,将会有部分PPP在未来导致公众抵制。PPP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操作不透明,出现灰色交易,或者投资者其他方面的诚信出了问题,导致PPP在一个地方运行的公众舆论环境、供给需求环境恶化。

  7、滥竽充数出笼的PPP最后要被打回原形。这些项目,无论其后天的培育条件多好、法律环境多么完善,但其实质上不能采用PPP的形式,因为PPP有其必须的一些先天约定条件。发达国家对PPP项目投资占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的支出的比例一般有个界限,大体上在10%~20%。政府为了政绩好看,一些企业是在拿PPP说事,大家在包装PPP项目,在比拼PPP项目出庞数量、出笼速度,似乎PPP包治百病,最能体现改革思想,这将为以后留下病根。

环保成为“十三五”生态建设重中之中

  中国的环境污染是史无前例的,也就意味着中国环保产业将会是全世界最大体量的,也了环保行业未来至少十年以上的高景气度。此外,政府和民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日渐重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环保上市公司的业绩持续改善都是环保行业的积极因素。

  随着“十三五”的十个任务目标公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五年规划,这意味着 “美丽中国”将拥有一个清晰的实施蓝图,环保成为“十三五”生态建设重中之中。

  1、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2、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中国能源进入深度调整期 低碳能源加速发展

  中国能源工业正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年-2020年)。从2009年开始,中国就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但如今,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着新的局面:能源需求增长乏力。

  从2012年开始,中国能源消费增速就屡创新低。2015年的能源增速之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去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3亿吨标煤,同比增长不足1%,创下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目前能源供需较为宽松,这意味着中国能源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能源工业的关键词不是“宽松”,而是“紧张”。

  15年前,能源“十五”计划发布。能源主管部门称,能源首次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能源供求矛盾缓和,结构性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

  这一判断与之后的发展相逆。中国经济腾飞,能源消费增速飞速增长,能源供给出现长时期短缺局面。正是在这一时期,廉价、易获取、资源丰富的煤炭,弥补了能源缺口。煤炭业迎来了“黄金十年”,煤炭消费总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不断攀高。

  2000年,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1990年的76.2%,降为2000年的68.5%;原煤产量从1996年的高峰13.97亿吨,压缩至2000年的不足10亿吨。

  2013年,煤炭消费量已增至约42.7亿吨,达到顶点,此后绝对量开始减少。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也在2007年达到72.5%的高点,随后走低。

  能源供需形势的逆转,及不断升级的环保压力,使得以减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调整成为上下共识。业内普遍认为,下一个五年,是煤炭减量,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五年。

  一般来说,电力消费增长要高于同期经济增长及能源消费的增长。2015年电力消费的超低增长同样令人意外。但不同的是,专家们普遍认为,电力消费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电力的增长一是来自于增量,如中国人均电力消费量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二是电能替代仍有较大空间,如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等。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在0.5是比较合适的。这意味着,如果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按底线6.5%增长,年均电力消费增长将在3%左右。

合同能源管理的客户风险来源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各类指标进一步回落。各行业、企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增长动力不足、财政金融风险、企业经营困难等当前突出问题、促进区域之间、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良性发展。

数据显示,2003-2013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复合增长率高达50.45%,说明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根据国内示范EMCO的经验,许多项目的可行性评价为优良,实际运行中的节能效益也很显著,但EMCO却难以最终实现预期的收益,其中很大程度是由于客户原因所致。因此,我们对这种风险要引起足够重视。通常,客户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客户的信用风险—客户信用状况好坏,是否会按合同如期付款。中国目前的信用机制尚不完善,信用状况差的现象较普遍。客户信用差的情况有:

客户从一开始就存在恶意隐瞒行为,目的是诱使EMCO对其投资;合同执行过程中,客户通过各种手段来转移项目的节能收益;客户想方设法迟迟不支付属于EMCO享有的节能效益部分;投资市场竞争加剧,其它节能公司给予更优惠的条件,客户违约而与其它节能公司合作;客户单位改制或更换领导班子,新一届领导不愿履行合同等。

因此,在与客户合作之前,必须注重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考察。

(2) 客户的经营风险—面对当前经济下滑的大环境,节能环保政策对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下降,难免调整经营现状以应对。

a)一旦客户由于经营不善,盈利能力下降,若无其它更好的措施,势必会压缩生产规模,这样节能改造后的设备就达不到预定负荷,能耗就会减少,预计的节能量及效益就会下降,从而导致EMCO的利润下降。

b)客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工艺或产品生产线造成现场工况变化,致使节能基础数据变化导致节能量无法,譬如:余热回收项目,工况变化导致废热源的减少,导致机组负荷不能满足而节能收益大大降低。

c)另外,客户还有可能由于卷入法律纠纷而发生风险。如客户由于从事非法经营、或其它重大问题而导致停业或关闭,致使EMCO遭受损失。

(3)合同风险—根据国内EMCO的经验,EMCO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往往不是非常完善,对一些细节规定得不够详尽。合同的不完善,导致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及合同纠纷解决时存在着大量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