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碳减排、碳达峰,各地今年纷纷加大资金投入
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各地都在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步伐,资金投入自然也少不了。
2021年,在不少省级财政预算中,明确了用于碳减排的资金额度。广东省在2021年财政预算中特别提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安排42亿元支持绿色循环发展与节能降耗、降低碳排放强度。
关注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推广清洁能源、新能源应用,也在各地今年的财政预算中多有涉及。
2021年,辽宁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设立清洁能源资金,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培育壮大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支持推动碳排放达峰行动。
河北省安排124.6亿元(另拟使用新增一般债安排3亿元,共计127.6亿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其中,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将投入74.4亿元,重点用于农村清洁取暖、化解焦炭产能补助、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
北京市今年节能环保支出安排142.1亿元,在支出方向上主要用于纯电动出租车推广应用奖励、地面公交新能源车辆运营补贴等。
从财政资金安排上看,河南省今年将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兴能源产业,推广使用环保节能装备和产品,支持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充电设施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各地节能环保“钱袋子”更鼓了
据财政部消息,2021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共计536亿元,用于支持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和打赢蓝天保卫战、长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工作。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882亿元,增长11%。同时,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支持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和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给。
这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都体现出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那么,各省级财政今年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力度究竟有多大?
去年,各地节能环保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202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断加大节能环保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一直是中央和地方预算支出的重点。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排4.4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水、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辽宁省筹措资金56.2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河南省级安排资金79.1亿元,推动开展“双替代”等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省内北方地区散煤取暖基本实现“清零”,重点流域水污染和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各地财政在支持做好污染治理的同时,也积极支持探索新能源应用,助力绿色发展。北京市2020年节能环保支出142亿元,其中就包括支持地面公交新能源车辆运营和纯电动出租车推广应用,促进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重庆市在节能环保方面支出资金也有部分用于引导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发展。
2020年7月,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设立,重点聚焦长江经济带沿线绿色发展,重点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节约利用等领域。首期募资规模达88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出资100亿元,出资方还包括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部分金融机构和相关行业企业。上海市人民政府受财政部委托管理基金,2020年,上海市节能环保支出102.1亿元,这笔资金中的一部分就用在推动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沪落地运营上。重庆市也认缴出资10亿元参与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推动金融和社会资金增加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投入。
我国多地投入资金用于环保建设与节能改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排4.4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水、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
辽宁省筹措资金56.2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河南省安排资金79.1亿元,推动开展“双替代”等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省内北方地区散煤取暖基本实现“清零”,重点流域水污染和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海南工业、建筑、交通、商贸酒店等领域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工业项目年节能量100吨标准煤及以上,非工业项目年节能量在50吨标煤及以上。工业节能改造项目,按节能量500元/吨标准煤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金额不超过项目投资额的30%,且不超过500万元。对建筑、交通、商贸酒店等非工业节能改造项目,按设备技术投资额的20%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黑龙江省工业企业(不含热电厂、电力公司)节能改造项目,符合奖励条件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该企业奖励资金100万元。
内蒙工业企业节能改造,自治区级技术装备首台(套)以及关键零部件、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80%的保费补偿),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根据项目完工后实现的节能量按150元/吨标准煤给予一次性奖励,单个项目最高不超500万元。
国家对环保、节能支出规模加大
根据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1年涉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中央预算安排资金为536亿元。
其中,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75亿元,增长10%,重点支持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和打赢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17亿元,增长10.2%,主要用于长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44亿元,增长10%,支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此外,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882亿元,增长11%,引导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一步支持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和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给。
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974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783亿元,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85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财政对环保支出比例与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对我国生态环保建设的推动效应不断彰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断加大节能环保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节能减排,促进计量泵行业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在整治环保、绿色科技发展的时期,也是借低碳发展经济进行节能减排整治的关键时刻,各行业都对节能减排进行了整改,不达标即限电限产,停产关门。仅2010年前后淘汰落后产能多大2000多家。其中涉及企业数较多的行业有:水泥,造纸,印染,焦炭,炼铁,铁合金,制革。
在被强行关闭的行业中,多为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如焦化业,钢铁业,印染,都为高耗能,高污染的典型行业。其中水泥、造纸、印染三大行业关闭企业数最多。在环保压力日趋加大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更加紧迫地面临转型和调整,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逐渐由粗放型产业向集约型产业转型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市场对计量泵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对产品的需求,产品的创新促进了泵阀产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而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中,具有创新型的产品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可是,多家冶金等相关企业的关闭也大大影响到了泵阀行业的发展。
首先,会导致泵阀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空间降低。虽然企业的强行关闭,没有正面与泵阀行业起到冲突,可是,相关产业的关闭,使得对泵阀原材料的需求不如从前,或者说大大降低,而国内的泵阀企业竞争又较为激烈,这会大大限制泵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其次,传统式的泵阀企业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随着产业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的产品或者说较为落后的产品会逐渐被新型产品所取代,新型产品大多数无论是从外观还是用途等性能上都会较比传统产品先进。这便会导致传统式的泵阀企业逐步走向淘汰的漩涡,这样也不难看出,国家强制关闭相关落后企业,在某种角度上也促进了泵阀企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