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加大对民间投融资支持

作为民营环保企业的代表,科融环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节能环保产业上,国有企业虽然占据主力军优势,但民营企业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具有更强烈的市场敏锐度和敢于承担投资风险的魄力,同时也面临极大的企业发展风险。对于如何“破解让民营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的难题”,她提出,希望政府正视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从帮助民营上市公司及时化解风险,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的角度出发,引导企业打造高质量的企业形态,实现上市企业回报股东、回报社会、贡献国家的目标。

 

对于当前民营环保企业遇到的市场、融资、转型等诸多问题,该负责人认为,一要鼓励民间资本重点投入国家重大战略及补短板领域项目,鼓励各地借鉴有关地方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补短板、扩内需、稳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二要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三要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切实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负担。打破各种形式上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攻下“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市场的冰山”,仍是各部门需要下大力气来破解的难题。

呼吁建立政策落实追踪节能环保机制

“要真正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有精力专注于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出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变革,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节能环保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形态。”在李军洋看来,目前国家、社会和公众对于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的需要,已促成节能环保产业成为一种刚需,整个产业发展空间只会越来越大。产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也一定可以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会长郝吉明说,“各级政府需要加快推进中央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对企业支持政策的落地。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就是真正要让企业家能够坚定发展信心,有精力专注于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打造出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变革,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呼吁,对于中央和国务院制订的各项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有关部委要建立落实结果追踪和复查机制;政策落实到位,不打折,不空转,建立切实的保障力,增强企业对于政策的获得感,加快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节能环保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即使在节能减排上不断用力,一些企业仍会因为快速发展导致碳排放猛增,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和成熟,给那些顶破“天花板”的排放需求以调整的空间。

 

“十三五”期间,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航线网络持续加密,国际远程航线不断增加,碳排放需求大幅增加。2016年、2017年,东航分别购买了1.52万吨和1.98万吨的碳配额。

 

然而,很多企业意识到,不挖掘自身绿色发展潜力,为环境买的单只会越来越多。截至2019年,上海碳排放试点企业实际碳排放总量相比2013年启动时减少约7%,其中电力、石化和钢铁行业分别下降8.7%、12.6%和14%。

 

和2014年、2015年的十几万吨相比,东航购买的碳配额在2016年、2017年减少到了5位数。2018年起,东航更是从“买家”变成了“卖家”。

 

东航北极圈内的航路,按照运行区域不同,分为8个走向,其中有两个走向,用三维空间计算,是从上海到北美东部航点距离最短的。

 

谁知,这条“经典”走向竟还有潜力可挖:经过反复计算,东航团队找到了最佳的季风带风向,去时有风助力,回时减小风阻。由此确定的新航路,使平均每个相关航班可缩短22分钟,节约燃油3吨。在天气条件影响最显著时,单个航班就能降低近10万元的运行成本。

 

企业因绿色发展而收获真金白银,更因坚持环保理念得到认可,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

 

东航在蒙古新开辟的出入境点,避开日趋饱和、等候耗时较长的原空域,使其上海至欧洲航线飞行距离缩短了200多公里,每个航班可节约1吨多航油,减少碳排放约5吨。

 

东航从中国往返大洋洲的航班也多了一条菲律宾以东航路,每年减少约2000小时的飞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节能环保产业处于大转接阶段

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在座谈会上表示,目前环保产业处于大转折的阶段,最根本的一个特点是环保产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环保企业找点小项目就能‘过日子’的时候已经过去,环保产业从‘蓝海’变成‘红海’。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管理团队,没有资金的企业可能就要退出清零”,他说。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红辉表示,虽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产业集中度低、污染治理任务重、商业模式创新不足、资金短缺、科技创新动力不强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余红辉认为,生态修复类项目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和回报机制,治理资金缺口大。随着污染防治进入攻坚阶段,具有成熟治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项目已基本实施,剩余的大多数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相对较低,多是公益性特征突出的生态修复类项目。而地方财政投入缺口较大,进一步加大了环境治理难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生态经济协会会长郝吉明认为,中国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决杜绝两个极端现象:要么是不作为、不敢作为;要么是“一刀切”,胡乱作为。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军洋认为,企业发展面临产业转型、资金、市场风波等问题和困难。其中,最大问题实质上是企业家的信心问题。支撑一个企业发展,信心是第一位的,没有信心,外部环境如何改善都难以解决问题。

节能环保带来真金白银

2005年,伴随《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但至今对许多人而言,仍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

 

简而言之,碳排放交易就是将碳排放权当作商品进行市场买卖。政府将碳排放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碳排放配置管理,并在一定的规则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

 

这些单位的碳排放量一旦超过额度,超额部分一般要自掏腰包通过市场购入配置额。如果自身节能减排做得好,实际排放少于分配的额度,也可以售出配置额。

 

根据欧盟和美国等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实践,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低成本减少碳排放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重要举措。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7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海作为其中之一,在推进试点过程中,坚持制度先行,探索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机制,并形成一套符合上海实际的技术方案。

 

上海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300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了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涉及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纺织、航空、水运、商业宾馆等27个行业。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环保和营利是对立的。”业内人士坦言,以前企业在节能减排上的努力,更多是靠政策和市场倒逼,而碳排放交易解决了动力问题,企业意识到“贴钱”的环保居然也能带来真金白银,积极性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