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降碳减排需综合施策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勇气和坚定决心。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排放接近全球总量的30%,如果把中国的碳排放按照产业来分解,我们会发现钢铁产业是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排放量的15%。因此,钢铁产业的降碳工作对于我国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国内钢铁产业的降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产业层面,工信部《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区域内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微观层面,各大钢厂陆续提出降碳目标和工作计划。但要清醒认识到,钢铁产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不轻松。 

 

从产量上看,中国粗钢产量大,而且依然在保持增长。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同比增长5.2%,占全球粗钢产量一半以上。而降低粗钢产量是最简单直接的减碳手段。今年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2.71亿吨,同比增长15.6%,从全年来看,完成工信部提出的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目标有巨大压力。 

 

从冶炼方式来看,国内钢铁冶炼以长流程占主导,能源以煤为主,短流程炼钢仅占10%,而美国短流程炼钢比例能达到70%,这导致我国吨钢碳排放处于较高水平。当前长流程炼钢的技术已经接近热力学极限,其碳排放已经接近技术最小值。因此,如果不调整长短流程炼钢的比例,或者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就很难大幅降低碳排放。 

 

从区域布局来看,产地远离消费市场带来的“北钢南运”,以及原料和产品在汽运中的大量短倒,都带来了物流环节的大量碳排放。从实现减碳目标的时限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已实现碳达峰,这些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40年至50年的时间,但中国钢铁产业要完成这一任务时间仅有30年左右,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 

 

  因此,要实现钢铁产业的降碳目标,需要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从粗钢产量上,要坚决完成今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目标,为之后的粗钢产量总量控制打下坚实基础。从进出口贸易上,通过调整钢铁进出口政策优化贸易结构,减少为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而产生的低附加值产品碳排放。从冶炼流程结构上,提高短流程炼钢比例,推动中小高炉冶炼的长材用电炉冶炼替代。从区域布局上,应科学优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切实改变“北钢南运”的现象。从技术研发上,应积极推动低碳冶金技术的突破,加强碳捕集、封存及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能源结构上,应积极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从碳排放交易上,推动钢铁企业积极研究和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通过碳成本倒逼企业降碳。从消费端上,提高高强度钢材的应用,减少用钢总量,促进供给侧的产量控制。(作者系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全国首发 福州建成碳中和工业园区样板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体到地方甚至产业园,该怎么干?在福建福州,随着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与一系列绿色低碳措施的实施,“碳”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渐明。

 

就在5月底,位于福州市福清县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传来好消息,该产业园正式获得由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标志着该产业园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对此评价,首张“碳中和”证书的颁发,将为我国各行业、各产业园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记者了解到,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引进了金风科技、东方电气、叶片生产商LM、江苏中车、中水电四局等多家海上风电产业知名企业,形成了风机、电机、叶片、构筑件等完整的产业链。按照“智慧园区、绿色园区”的定位,该园区致力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风资源、良好的光资源建设绿色、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智能微网建设。

 

如今,利用厂房屋顶光伏发电,水蓄冷解决车间供冷,加紧安装的两台大型风机7月份也将并网发电……

 

“通过建设储能与分布式光伏、提高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加强节能管理、注销减排指标等方式,助力园区实现碳中和。届时,将建成一个自发自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低碳’园区。”金风科技绿电专家刘昊告诉记者。

 

“提高绿电消费比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有效、最可行的路径,而以风电、光伏为代表,更具绿色、低碳的分散式能源,正逐步成为园区用能补给的新兴形式。”长江三峡集团福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雷增卷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测试风机、屋顶光伏、储能装置的多能互补,借助能源管理系统、水蓄冷等技术打造智能型微电网,最终实现抵消园区所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

 

据悉,该项目全部投运后,年平均发电量为536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煤近6590吨,减少碳排放量约3.8万吨。

 

国家能源局: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5%

6月1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


5月份,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达到67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9%;第二产业用电量47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约65%,是拉动全社会用电增长的主力;第三产业用电量1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4%,保持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

 

1-5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23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3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6%;第二产业用电量217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第三产业用电量54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6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

 

什么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怎么运行的?

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指将碳排放的权利作为一种资产标的,来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

 

也就是说,碳交易的核心是将环境“成本化”,借助市场力量将环境转化为一种有偿使用的生产要素,将碳排放权这种有价值的资产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

 

至于碳市场的运行机制,首先,政府确定整体减排目标,采取配额制度,先在一级市场将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给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这些碳排放权。

 

其次,受到经济激励、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会率先进行减排,并将多余的碳排放权卖给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并获取额外收益。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降低碳排放达标成本。

 

按照华宝证券的分析,有效碳市场的碳排放权的价格就是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在企业微观决策上,主要是将碳减排成本、超额碳排放成本、购买碳配额的成本与超额排放生产带来的收益进行比较,并作出相应决策。

江西明确林业碳汇开发及交易管理办法,2万亩下可联合申报开发

 4月19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林业碳汇开发及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江西省内林业碳汇开发、申报以及交易管理流程,在省级单位中比较早作出规定的,有利于当地林业资源进行碳汇创收,并反哺当地林业及生态建设。

  

相关企业可依据本办法开发江西省林业碳汇项目,并申报项目及碳汇量登记。原则上项目业主应为项目边界范围内的清晰林权所有者。江西省脱贫户及脱贫村集体林地,在符合方法学要求的情况下,可由江西省行政区域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代为开发与申报。县级行政区域内,林地面积小于2万亩的法人单位可联合开发与申报。

  

项目业主在交易平台注册后可进行林业碳汇的出售。国内外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在交易平台登记后可购买江西省林业碳汇,交易主体购买的江西省林业碳汇仅适用于进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或碳中和,在完成交易后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