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经济区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模式照亮城市
今年以来,潍坊经济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全区路灯进行节能改造,打破了当前市政建设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通过以市政项目自身资源“淘”米做好城市管理这顿“炊”,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近年来,随着资金投入的加大,潍坊市经济区市政基础设施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缺口,然而,另一方面,民间资金非常充裕且有强烈的投资欲望。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创新的投融资手段,吸引民间资金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从而改善单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建设格局?经过摸索,经济决定在市政建设方面创新思维,学会“两条腿”走路,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减少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让充裕的民间资本融合进来,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为破解资金困难,经济区主动出击,不等、不靠、不要,2013年8月与一家节能服务公司签订全区路灯节能改造合同,根据合同规定,项目全部建设资金1000万元由节能公司投入,通过“建设-经营-转让”的方式组织实施。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一种以节约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投资方式。该方式允许用户使用预期的节能收益为设备升级,以降低目前的投资成本。此次改造,将原安装的2443盏400W、250W的高压钠灯全部拆除,换成绿色节能的160W、100W的LED灯头,1000万元的工程总费用节能服务公司投入并负责施工。在合同约定的七年有效期内,该区市政管理局将此次路灯改造节约的实际电费按月返还该公司,由公司收回投资成本,七年内,全区路灯的日常管护由公司负责。
为做好项目的推广和招投标,经济区市政管理局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了认真的摸查和可行性评估,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多次查找学习先进城市改造经验,多次考察有意投标企业,与他们对等谈判,优化招标条件,切实维护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引导参与企业逐步从单一施工生产实现向经营管理转型,提高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增强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信心。
打造节能智慧照明城市经过改造后,新路灯节能明显,智能路灯系统为经济区打造智慧照明城市提供环境支撑,降低了能源消耗,而且照明效果更好,能够实现了智能控制。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路灯改造在全市尚属首列,开创了全市路灯市场化节能改造的先河。通过市场运作吸引民资参与市政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也发挥最大的社会反馈效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运行准则。
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举行 勾画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2013年11月28至29日,“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主题为“迈向绿色低碳,深化产业变革,永续和谐发展”。世界各国代表及社会各界七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共同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
大会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出席大会并致辞。他指出,世界环保大会(WEC)作为发起于中国的全球专业性峰会,积极构建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成为互利双赢的政府与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本届大会的召开,将加快推进世界与中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进程,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经济总顾问、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贺铿在开幕演讲中指出:绿色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式,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分别召开了大会主席团与特邀贵宾圆桌会议,中外方代表共同围绕“全球绿色竞争力:国家与企业”深入讨论,就“世界政策与行动、企业绿色发展”等议题展开对话。此外,大会还召开了各主题论坛,内容涉及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建筑业发展,清洁空气技术与大气污染治理,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创新,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煤炭、天然气与石油化工业绿色发展,工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水处理等议题,多角度全方位探索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
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已经达到了36.2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耗总量21.3%,其中工业能耗,占了国内一次能源消耗的73%。在节能环保领域,我国加紧重点支持产业布局,对此,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说,工信部正在组织开展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废水循环利用等关键成套设备和装备的产业化示范,组织和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同时实施节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高效节能家电等产品和技术市场推广的鼓励政策;加快推动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的采购范畴,以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
据悉,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和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全球立法者组织联合主办,旨在传播低碳发展理念,引导各国向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转变,共同应对持续恶化的环境问题,进而实现推动国际环保事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目标。
29日晚,在圆满完成大会各项预定议程后,组委会召开了闭幕式酒会,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秘书长李军洋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提出“希望通过本届大会的组织召开,各方可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采取行动,开创全球生态、环保、低碳领域合作的新局面,实现世界环境与经济的整体性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未来谋福祉。”与各位嘉宾、代表相约第七届世界环保大会。
广东创建首个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
11月25日,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广州举行了《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推动城乡规划创新转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等领域全面深化省部合作,力争到2020年,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突出,成为全国领先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
广东谋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以规划为统领,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城镇化道路,探索适应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策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多中心、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以及组团式、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
“碳规”,这是广东创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这“三规”的基础上,探索研究编制“碳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广东将创新城乡规划编制方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按照“以功能定项目、以项目定指标、以指标定控规”的原则,从区域发展、环境安全、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强科学调控。完善“碳规”体系,关键要建立符合广东实际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评价指标,指导各地研究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将低碳生态的主要目标和技术指标落实到各层次法定城乡规划之中。
广东将制定城乡规划管理落实低碳生态要求的工作规程,并以珠三角为试点,健全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全过程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并将总结光明新区、深圳前海、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经验,形成符合广东特点的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标准,指导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根据《协议》,广东将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建设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试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低能耗自循环处理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快构建绿地生态网络等。
“摒弃‘以车为本’的陈规,构筑多样化的交通体系和可步行城市。”在正在制定的《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指引》中提到,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建设BRT、轨道交通等大运量通勤系统及设施,完善城市快速公交、轨道交通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线网密度,鼓励并扩大公交出行;推广绿色交通工具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规划零排放公交线路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气)区,减少交通碳排放。
同时,将建立低碳化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扩大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积极推动分布式能源建设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将分布式能源站点规划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引导分布式能源项目应用和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探索“智慧能网”技术在能源供应系统中的应用。
节能减排,是当下最热的话题之一。据调查,建筑能耗因大约占到全社会能耗40%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逾两成,而目前在我国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仅有4%的建筑采用了先进的能源效率改进措施。
近日省政府发布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末全省累计建成绿色建筑4000万平方米以上的目标。为此,广东提出,将建立全国领先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和指标体系,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实施“城市降温”行动。
按照要求,2014年起,全省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新建的学校、医院、博物院、体育馆等建筑物和其他公益性建筑项目,以及广州、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推进全省旧社区低碳生态化改造;支持广州、深圳等城市创建高标准建筑节能示范区等。
此外,广东在完善财政激励政策、用电指标定额,容积率奖励和土地出让等方面进行创新型政策支撑体系。
节能服务产业在扩张中整合
今年8月1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节能服务产业。落实财政奖励、税收优惠和会计制度,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打造“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的数量、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积极探索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节能机制。
这与《“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相比,虽然总产值目标未发生变化,但是将环保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到支柱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有质的飞跃。在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也指出: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四项细则,通过环保追责和污染市场化治理,落实环保项目。
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节能改造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并要求中央和地方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2013年1月2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又明确提出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的目标。
现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已是目前国内节能服务业的主要模式。上世纪末,以“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引进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最初的几年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行,原因在于当时国家政策不明确、客户积极性不高、节能公司技术资金实力不足等。2010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对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考虑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等。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发布《2012年度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队伍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达4175家,比上年增长7%;其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备案节能服务公司2339家,工信部推荐节能服务公司122家。从业人员突破40万人,达到43万人,比上年增长14%。
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整体能力并没有变强,规模化、专业化的大公司并不多。这表明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多数公司还是提供单纯的产品服务,其实节能服务公司最重要的是能提供完整的综合节能技术服务。
节能服务产业虽然发展时间很短,但是已经出现了行业整合洗牌的趋势:一是像国电、中电投、大唐等大型央企都成立了自己的节能服务公司,他们资金、技术实力都很强,又有集团的大量业务支撑,正在逐渐形成节能技术研发、设备配套、工程总包、咨询与设计的全产业链模式;另一种是部分上市公司,主要是部分环保企业延伸出的专业化节能服务,他们资金实力强,能提供专业化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中国部署全国碳交易市场 京将设低碳发展专项资金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北京市发展改革委29日召开的“2013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透露,目前国家层面正在部署开展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北京将研究设置“低碳发展专项资金”。
业内人士指出,碳交易市场可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碳交易试点是中国推进节能减排、建立市场机制和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指出,“全国碳交易市场”战略包括制定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研究碳排放总量及其交易量的分配方法,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核查制度,出台企业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建立完善国家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并对电力等重点敏感性行业以及国有企业如何参与碳市场交易开展专题研究。
“下一步,北京将研究设置‘低碳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改造,实现节能低碳目标。”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29日在上述研讨会上透露。
目前北京已协同周边省区市签订碳交易研究的“六方框架协议”,探索推进跨区域的交易合作,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探索经验。空气质量、尾气排放、高耗能产业转移、重大项目落地、产业园区建设等,未来都有望跨省区市进行联动考虑。
2013年是中国碳交易元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今年会先后陆续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工作。
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市场首先上市,11月26日上海碳市场上线交易。28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开市,先期参与碳排放交易企业达490多家,其碳排放量约占北京排放总量40%左右,开市首日共达成4万吨交易。在目前各试点省市公布的碳交易试点名单中,工业企业是重点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