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倡导低碳生活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先进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挖掘、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要成立生态文化协会或有关生态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注重把历史积淀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为生态文化理论,尤其要加强生态文化比较研究。每年要安排一批生态文化研究项目,形成一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管理区等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美丽乡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开辟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专栏,为生态文化的推广、交流、传播提供广阔的空间。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生态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富观、生活观,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到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课程之中。
推行生态生活方式。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鼓励选购新能源、小排量汽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公众选购有绿色标志的无公害食品,践行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不因过度装饰而购买大量不可降解材料制成品,实现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与低碳生活现代追求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钢铁行业新价值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当前,钢铁行业既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又面临节能环保的压力。近期全国大面积持续雾霾天气,又一次对节能减排的紧迫性提出警示,国家对重点控制区的钢铁等六大行业实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钢铁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备受关注,面临着环境污染治理、节能降耗、资源利用等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做好节能环保工作,既是钢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课题。
据了解,我国钢铁工业近年来面临的资源、能源与环境约束瓶颈问题日益严峻,重点钢铁企业在烧结、炼铁、炼钢等工序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效率不高,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尚待完善,钢铁企业能源利用的质量、效率与全流程系统能效的改善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冶金尘泥、固体废弃物高效利用有待进一步改善,冶金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烟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恶英,焦化废水处理,二氧化碳减排等任务艰巨。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预测,“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或将成为钢铁行业发展非钢的新策略。钢铁发展环保潜力巨大。钢铁行业在焦化、炼铁、炼钢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都可以综合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污染是利用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所产生的问题。
目前,钢铁行业正由量向质转变,而质的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在这方面,钢铁企业要向先进企业学习,学习他们创新的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他指出,原料结构、技术结构,影响着成本的竞争力。成功的企业,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也就是说,在转折点领先,实现“弯道超车”,主要靠创新。
未被利用的能源潜力,是钢铁生产应重视的工作。如能源“量”的潜力,关键是低品质余热余能的匹配高效利用技术的开发。再如“能质匹配”的潜力,匹配的价值就是能源的价值。有的企业存在着对于蒸汽喷射泵只使用其动力,而没用使用其温度的情况。他指出,钢铁企业防止能量贬值是提高系统能效的基础。要积极解决高质量余热低效率应用等问题,有关钢铁企业余热“高质低用,低质无用”,浪费巨大。钢铁企业特别要为低品质余能的利用找用户,做到“能尽其效”。
钢铁行业要努力建设城市兼容型绿色钢铁企业。能源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系统优化。有关钢铁企业要在系统优化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能源中心。钢铁企业既要有钢铁产品,还要有能源产品进入社会,这就是钢铁企业新的价值。
珠海建智能电网打造绿色变电站
从广东电网珠海供电局处了解到,横琴新区智能电网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其中,是集智能,节能,环保,高效为一体的数字化“3C绿色变电站”,可运用数字化技术预判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珠海横琴新区于2009年12月16日正式成立,目标是建设成为联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以及经济繁荣、信息发达、资源节约的“活力岛”、“智能岛”、“生态岛”。
按照横琴新区的规划发展,预计到2015年总负荷将达到18万千瓦,用电量9亿千瓦时;2020年总负荷将达到51万千瓦,用电量25,5亿千瓦时。由于横琴新区自身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十分符合建设智能电网的各种条件。
广东电网公司珠海供电局结合横琴新区环境、资源等实际情况,在横琴新区全部采用220千伏直降20千伏的电压层级,220千伏输电线路采用电缆,以电缆隧道形式敷设。电缆线路全面配置光纤测温、状态监测等系统,线路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这也是广东电网范围内首个采用220/20千伏直降电压序列模式的供电区域。
与以往10千伏比较,20千伏配电网架构的优点在于在基本不增加投资成本的情况下,配电网输送能力提高一倍,并减少了电力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了供电能力和电压质量。同时,还可以减少变电站的布点密度,节约土地资源。
在此基础上,横琴新区还首建以琴韵变电站为载体的“3C绿色变电站”,通过通信技术,电网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实现技术创新,降低变电站的故障率,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电站还采用太阳能发电、雨水回收来减少能耗体现绿色概念。
据了解,珠海供电局还积极支持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大力推进横琴多联供电厂、高栏港热电联产电厂并网工程,协助南网综合能源公司推进桂山海上风电场前期工作,首批海上风电机组将于2014年正式并网发电。
LED产业发展分析
广东省LED照明产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产业最集中的地区,是全国LED的重要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方面LED产业起步较晚,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还是受制于人;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导致LED产品在市场推广应用存在较大难度。这就需要政府助力产业越过这些关卡,引导LED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广东省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LED产业项目,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链的不同发展环节进行专项支持,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市场推广,二是用于产业发展环境的建设,如标准设立、检测体系、标准光组件等,为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三是在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方面,通过择优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在示范推广方面,广东省自2008年启动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建设,逐步从试点示范到全面推广使用,带动LED产业实现了产值连年翻番的跨越式发展,并发展成为全省新兴的支柱产业。早期,LED产品价格高、新商业模式还未成熟,我省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进行试点示范工程改造,如今积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模式,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来进行LED路灯的推广,以由此带来的节能效益来支付产品成本,不需要进行财政补贴。
在LED商业照明推广应用方面,这两年也加大了力度,如医院、学校、大型商场、停车场等公共机构,除了创新商业模式进行推广外,也有一些地方根据LED室内照明的特点,采取行政手段或财政补贴措施推动室内照明LED改造工作。随着消费者对LED照明的接受度逐渐提升,LED家居照明的推广应用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推动LED家居照明的发展。
自2008年开始,广东省就以LED路灯为应用的突破口,启动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建设。但LED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当时很多技术并不成熟,性能标准和检测方法还不够完善,造成产品质量评价的不统一。因而,在进行LED照明示范工程推广时,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产品质量评价的方案,将好的产品甄选出来。尽管2008年广东省已出台国内首个LED路灯标准,但当时制定标准的过程繁杂,业内感觉标准内各项指标太高,争议大。而且LED标准相对稳定,标准制定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
基于此,广东省首创“LED产品评价标杆体系”,通过选择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借鉴发达国家在LED领域的检测标准和技术方法,制定统一的测试方法,对已规模化应用并广受好评的产品进行定期检测,获得代表行业产品创新水平的标杆指数。在统一的检测条件下,通过与标杆指数进行比对,从而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级。而且,为了顺应LED行业瞬息万变的要求,标杆体系相对于标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且是动态、开放的,随着产业发展和市场情况进行更新。
LED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经历了概念引入到最初的示范工程改造、示范城市建设、再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等过程。目前,LED在技术和市场发展上都已经进入成熟阶段,LED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前,广东、福建、湖南、山西等地都在积极进行LED公共照明改造。而商业照明用电时间长、电费贵,照明更新改造速度加快,不少于30%以上的商业照明市场已经采用了LED产品,而家装市场新购买的照明产品30%以上已经用到了LED照明产品。而特种照明市场,如轨道交通照明、地铁高速照明、汽车照明市场,都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
尽管LED照明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但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间产品差异化不大,最终导致了价格战。而在价格竞争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比原来所应获得的合理利润少了一份保障。而且,LED行业不同于传统照明,其灵活多变的特性、日新月异的技术、不断变化的价格决定了企业按需生产、零库存的方式,这也对企业的技术发展和生产能力带来了一定的要求。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未来几年,LED产业竞争加剧,将有一部分企业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而出现“关停并转”现象。LED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必须寻找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并创立自身的成本优势。伴随着LED产业的成本优势,将会有一大批如通讯领域华为、中兴一样的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清洁能源成北京主要能源
根据北京市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清洁能源在北京能源消费中占46.7%,远大于燃煤的25%,清洁能源已经取代燃煤成为北京的主要能源,并且未来比重会越来越大。近日《北京市2013年-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17年,北京燃煤总量比2012年削减1300万吨。
燃煤是北京大气污染的第二大污染源,对大气污染“贡献”占16.7%,仅次于机动车的22.2%。因此,削减燃煤是治理雾霾的重要手段,而所有被削减的燃煤都被天然气、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所代替。
伴随压减燃煤提速,根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今年年底前,城六区将完成137座燃煤锅炉“煤改气”,实现四环路内基本无燃煤锅炉房,削减燃煤120万吨;2015年前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核心区实现无煤化;2016年,基本完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锅炉“煤改气”,削减燃煤200万吨;2017年,全面关停燃煤机组,削减燃煤920万吨。
燃煤锅炉改造中,到2015年,城六区燃煤锅炉房全部“煤改气”,此外,远郊新城和重点镇区域内20蒸吨以下燃煤采暖锅炉,也要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新城区域外的培训中心、招待所、疗养院、度假村等商业服务业单位也要积极推进天然气、电、热泵等清洁能源改造。
2012年,北京市新建成7座燃气电厂,燃气发电总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92.1亿立方米,天然气用户超过470万户,双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新能源利用量达到300万吨标煤,相当于替代原煤420万吨。
在积极利用清洁能源的同时,北京市全面发展新能源示范工程。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北京市海淀、顺义两个国家分布式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对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利用。此前推广的“百兆瓦阳光校园金太阳光伏屋顶工程”,首批61所中学已经利用太阳能发电。在农村,“阳光浴室”、“绿色燃气”、“农村太阳能采暖”等新能源惠农安居工程,已经让约30万农户切实感受到新能源带来的便捷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