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需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追求GDP高速增长,唯政绩观使然,在保护环境方面留有先污染、再治理的问题,以至在出现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才会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污染的危害性。一些企业忘记道德“底线”,唯利是图,不顾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不顾群众的生命安全,不惜铤而走险,挑战环保“安全防线”和社会“道德底线”,存在“只要交了罚款,就可以事息平了”的侥幸心理。
因此,各地在注重狠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狠抓环保制度的落实。首先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要“背水一战”,在招商引资上一定要守住“环保门槛”,做到凡是存在污染的项目坚决不引。其次希望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一定要做到守土有责,狠抓环保工作,经常性敢于开展环保执法行动,做到执法跟进,对出现的环保违法问题,一定要果断迅速,一定要一查到底,一定要问责到位,决不姑息迁就,通过依法严查严惩,以震慑环保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加快实施环境修复工程,切实开展环境治理,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再次,希望企业要严于自律,树立“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理念,自觉认真依法搞好节能减排工作。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长久之计。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只有通过从严狠抓环保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经常性开展环保执法行动,才能促进企业增强社会责任,管好自己的排污治理行为,锁住企业随便“排污之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好我们的生态家园,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更需各级政府注重狠抓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绝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只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辽宁——打造沿海“绿色化”产业新基地
贯彻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吸引先进产业和项目向新区转移,构建产业聚合化、原料循环化、环境友好化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面对沿海开发开放的时代大潮,辽宁市立足自己的核心优势,加紧优化产业布局,坚持质量与规模并重,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确立了辽东湾新区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打造辽宁沿海绿色产业新基地。
辽宁沿海发展热浪汹涌而来,如何立于“潮”头,借“势”跃升:
——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渤海装备辽河重工等重点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海洋油气钻采装备、海洋工程辅助船、高技术船舶以及配套关键设备,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改装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值达到300亿元。
——推进节能降耗治污。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对环保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对违法违规排污企业坚决关停。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引进国外节能服务公司,培育本土节能服务公司,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建立节能减排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普及应用数字化技术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加强信息公示和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监督,实现对能源利用和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控和精细化管理。
——创建千亿级绿色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借鉴新加坡裕廊化工园区发展经验,以建设石油化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以兵器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为重点,以台湾长春集团、宝来石化、和运集团等骨干企业为支撑,大幅度提高产业丰厚度,进一步拉伸产业链条,全力推进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一体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实现从油气加工、有机化工、高分子聚合物、化工新材料到精细化工的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上下游产业链,完善园区公用工程设施,推进整个园区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残留。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优化生产流程,采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石化及精细化工产值超过4000亿元,再生水回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打造辽宁沿海绿色产业新基地”的目标,不仅为辽东湾新区两大主导产业发展贴上“绿色标签”,更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鲜明现代产业体系指明方向。中规院城市环境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王佳文认为,盘锦准确把握了城市阶段性的特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研究盘锦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时期的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路径。
绿色低碳在工业领域中的发展
“工业领域是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主要阵地。”第四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以 “迈向生态文明——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与企业发展之道”为主题。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多年来在40%左右。工业也是消耗能源的主要领域,塑造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工业是重点,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全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对工业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这将大大促进工业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工业化中更好地落实。
我国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方面形势严峻,绿色转型任务紧迫。我国工业经济尽管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从国家到地方、行业到企业都有严格的考核指标,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能源消耗强度不断下降,排污总量有所减少。但是工业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从能源、资源的供给结构来看,化石能源勘探不足,利用水平不高。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地质储量并不贫乏。但是目前的探明程度,煤和石油只有三分之一,天然气只有14%,采收率和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一次能源中,煤占67.1%,石油占18.4%,天然气占5.3%。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只占9.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污染。加上工业布局、火电布局不合理,造成长距离输送。
针对上述严重问题,工业领域要认真完善,改善能源结构,实现燃料清洁化,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减排治污。
工业生产要合理用能,淘汰落后,控制化解过剩产能,完善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开展能源管理绩效评价和清洁能源状况评估。加强能源管控、环境监测,实行严格的强制性节能环保标准,加快高效锅炉、高效电机,先进燃烧技术装备,新能源和节能汽车,半导体照明等先进节能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提升烟气、尾气等废气治理,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在线监测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等循环综合利用。创新发展模式,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
绿色发展是中国的内在需求。目前在中国除了空气污染之外,水污染、土壤污染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中国目前的发展出现了能源病、城市病、结构病和体制机制病。谈起绿色发展,要认识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关键期,转型的核心是能源的结构转型。要解决能源问题有两条路:开源和节流,开源需要从可再生能源上寻求突破,依靠科技进步、成本降低,以及能源体制的突破。节流就是要提高能耗,增加能源产出。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我们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发展中国家为限制发达国家,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框架下的绿色经济。消除贫困是绿色经济的首要任务。既要强调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也要强调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困难。
发展中国家一致认为,推动绿色经济,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应该提供资源,并转让技术。绿色经济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在推动绿色经济方面,政府是主导,企业家再有本事,没有政策也是徒劳。必须推动政府制定合适的政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是主体,有了政策,企业的融资、技术转让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总体来说,企业是推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国际合作是主要手段,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事业,必须共同完成。
深圳: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型能源—生物柴油
日前,广东省石油行业协会新能源分会成立暨生物柴油推介会在深圳召开,深圳特区即将迎来生物质绿色能源—生物柴油。这是自拥有电动车、LNG等新能源以来,又一种新型能源,大会中向大家普及了生物柴油的特点和行车实验的结果。
经过了解,生物柴油是由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动物油脂及餐饮垃圾油作为原料,通过脂交换制成可替代石油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这是未来能源利用发展的方向。
而对于老百姓所担心的“地沟油”,现在有了新的用途。在会议厅看到,一瓶黑色的“地沟油”,经过酯化过程,变成清澈微黄的脂肪酸甲酯,调合后变成了透明发亮的生物柴油。现场一名货柜车司机说,“发展循环经济利国利民,生物柴油对缓解我国能源安全有一定的作用”。
此前,深圳出台的《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中指出,生物能源领域,要重点发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等。据了解,深圳贝壳能源和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建成了年产30万吨的生物柴油生产线,利用“地沟油”转化的脂肪酸甲酯,调和生物柴油,供应特区的货柜车。
现阶段须完善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今年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加快,能耗强度下降速度放缓,污染物排放增量压力加大,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更加艰巨。现阶段,“十二五”时间过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相对滞后。要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后3年年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需降低3.84%,比前两年平均降幅高1.03个百分点,氮氧化物平均降幅需达到4%以上。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15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下降16%,比2005年下降3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10%。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各地统计数据加权平均所得出的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7%,这一数据比全国统计值高1.5个百分点,地方与国家的统计数据不衔接且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地方数据和国家数据的不衔接,节能压力难以有效传递到地方政府和企业,节能工作力度和重视程度普遍下降,即使各地区都完成了“十二五”节能目标,国家的“十二五”节能目标也有可能完不成。
我国搞节能减排已经20年,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一旦经济形势火热,节能减排目标就完成不了;如果经济疲软,节能减排目标就可以比较好地实现。原因就在于经济形势好转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纷纷上马,政策拦也拦不住,客观上推高了能耗与排放;经济形势不好时,这些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又会自然消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管制能起到的作用其实很有限,而各地方政府也未必愿意控制。
但令人关注的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12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4.52%、3.05%、2.62%、2.77%,实现了全年目标。
鉴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进度滞后,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2013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通知》中提出12条措施,以确保完成 2013年目标任务。通知要求,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确保2013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3.7%以上。
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在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增长的同时,国家发改委还对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提出了十分详细的发展目标,即优化能源结构,在做好保护生态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开工建设水电2000万千瓦以上,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开工建设核电335万千瓦,风电、太阳能电站装机规模分别达到8000万千瓦、1600万千瓦。继续开展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2013年启动20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1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7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市试点、28个再制造试点和20个园区循环化改造。另外,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3亿只、节能汽车100万辆、高效电动机500万千瓦,推动超高效节能产品市场消费。
在《关于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2013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通知》中,着重提出了强化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提出大力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积极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培训,规范项目管理。无疑是对产业发展的一大利好,节能服务公司应抓住机遇,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