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兴起 节能改造不再是企业负担
进行节能改造,企业不需要掏一分钱,只需用节省下来的能源费用分期"归还"改造成本。如今,合同能源管理正在江苏省各地悄然兴起。为了有效降低传统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无锡市积极推进城市绿色照明。"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就提供了一条促进绿色照明的市场实施途径。
以前想进行节能改造,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要牵扯许多精力,并且节能效果如何还不能确定。所以,节能改造往往成为一种负担。现在与节能服务企业合作,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
无锡市南湖大道就采用了这一新模式。自2009年一季度投入运行以来,截至去年一季度,共节电近38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51余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78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1.39吨,节约电费逾20万元。而节省下来的电费80%归节能服务公司,用于支付节能改造成本及必要的利润,20%回馈市政管理部门。
就这样,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政府不花一分钱就实现了节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投资也有回报,这种"一箭双雕"的做法,让政府与企业实现了"双赢"。"合同能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一大'利器'。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国家和地方政府现在对合同能源管理越来越重视,节能服务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即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技术和能源管理服务合同,为用户实施和管理节能项目,通过节能效益收回投资、获得合理利润,并在合同完成后将节能项目无偿交付给用户使用的服务方式。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兴起有赖于中央空调的节能改造
近几年,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央空调节能改造市场上悄然兴起了一种能为耗能建筑精打细算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它通过对大型建筑中央空调等耗能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诊断,有针对性地订立精细化的节能方案、定制专门设备和缜密维护,实现综合节能目标。
据悉,合同能源管理就是以节约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一种节能投资方式。这是一个舶来物,这种节能收益的模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引入了中国,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节能减排的倡导,这一模式受到节能改造服务公司和企业主的热捧。
早在2010年4月6日,国务院网站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目标、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示范项目等做出了说明。发展目标上,分两步走: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建立活跃的节能服务市场。到2015年,建立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中央空调节能服务公司获得三免三减半等税收优惠政策,这对于众多企业无疑是巨大的市场蛋糕。
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发展空间宽阔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进中国已有十几年,积累了大量节能成功经验。项目从实施单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扩展到实施较为复杂的系统节能项目,如工业锅炉节能改造、热电联产、蒸汽热力系统节能改造、工业余热余压回收综合利用、供配电系统节能改造和电机拖动系统改造等。近两年在节能减排大政强力推进下,国内节能服务产业产值不断增长,2012年底规模达1650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以近几年备受政策青睐的合同能源管理(EMC)为商业模式,目前EMC项目投资总额达557亿元,同比增长35.2%,实现节能量1882万吨标准煤。
从二级市场来看,目前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主要有两类可关注的公司:一是市场份额和相关技术上有明显优势的公司;二是具备通过大规模整合提升自身实力的公司。
从投资的角度看,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国内节能服务产业大军中将出现年产值达5亿元的企业50家,年产值达2亿元的企业100家,整个节能服务产业年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随着行业认知的提高和应用的发展,未来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力。
节能服务产业增加 全赖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实现节能服务产业倍增
由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合同,提供免费的节能改造服务,双方共同分享节能效益,这种模式被称为“合同能源管理”。市发改委将推广这种模式,助力实现节能服务产业倍增。2015年,成都市实施的合同能源项目年节约标煤量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市发改委贯彻落实十八大“两个翻番”的具体行动之一。
成都一直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实施节能重点工程,节能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由于成都市能源利用已处在较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效实现节能的空间越来越小。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可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挖掘节能潜力,也是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
日前,成都出台《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年内,成都将出台办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税收减免相关事项证明的暂行办法,确保对节能服务公司的税收优惠落到实处,同时还将优化财政奖励资金申报流程,并出台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立项、开展能评和环评的实施意见。
从明年起,成都市将设立合同能源管理专项扶持资金,财政补贴将覆盖为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而提出的大部分具体服务,如补贴能源诊断、项目安全评估、节能量认定、行业纠纷调解及节能服务公司行业协会运转等。
“十二五”期间,各区(市)县城市道路照明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改造率要达到50%以上。同时,成都教育、文化、体育、医院、市级机关等单位,以及商贸业和旅游业等行业,均将完成多个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
到2015年,成都市将建成诚信有序、高效繁荣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建成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合同能源项目节能量收益转让平台。力争成都市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在全国领先,实现节能服务产业倍增,即2015年实施的合同能源项目年节约标煤量比2010年翻一番。
我国节能产业任重道远发展境况待解
我国“十二五”能源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一般而言,能源总量控制需要通过节能和改变产业结构来实现,改变产业结构三年中见效应该很难,所以节能方面需要更大的努力,预计今年政府可以会出台更多政策支持节能。
我国早在1996年就开始引进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模式,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真正为大众了解、出现大规模扩张还是在近几年。中国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在能源市场发展空间良好的前提下,任何服务于节能的项目前景都会不错,参与者一致认为节能会发展为新兴产业。然而目前,节能服务领域项目偏小,节能服务公司和节能单位规模不大,决定了企业的实力和信誉环境都一般,彼此常常互相不信任。例如,节能单位怀疑节能服务公司的承诺是否是真的;而节能服务公司自身面临着项目开发周期长、短期获利能力差、负债率高、项目融资困难等压力,也认为客户能否真正按合同分享节能效益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普遍感到做业务很辛苦。不幸的是,这些问题常常为融资机构(银行(行情专区))所担心,银行能够直接提供贷款的可能性不大。
相比之下,一些节能设备公司走在了前面。他们从更换适用节能设备入手,积极与企业接洽,既卖设备,同时充当节能服务公司的角色,卖设备的动力更大一些。
合同能源管理的动力是双赢(多赢)与节能,合作形式可以多样,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节能服务公司的信誉和融资问题,也就是节能服务公司的实力和节能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因此,解决问题就可以从这里着手。在合同能源管理还未发展为产业时,关注点不应在于它以什么形式出现,而在于是否可以取得节能的实质效果。
国际经验说明,合同能源管理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但是,合同能源管理目前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和扶持。比如说,节能作为政策支持的产业,由于其典型的先投入、后受益的特点,在现行税收制度下纳税负担比较重,没有得到区别对待。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出资做项目承担了风险,如果他们需要为尚未得到的收入提前支付所得税,风险更大。所以,节能服务公司的信誉至少在开始时,应来源于强大的背景支持(如政府的支持、大公司的实力支撑等),即使节能服务没有完成,也有人能出来对后果负责,不至于半途而废。
虽然政府对节能有多方面的政策和技术支持,《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也为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了一些经验,但中国节能服务公司毕竟还是处于早期发展中的产业,没有比较成熟的行业规范,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方法、合同规范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以避免目前比较混乱的状态,这也是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持。
对国内大型企业来说,可以率先考虑建立起自己的至少是服务于本集团的节能服务公司。大型企业的优势在于整体实力强,融资比较容易,可以解决信誉和融资问题。这些企业可以将比较繁琐的节能工作交给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服务公司还可以同时承担企业外的节能项目,既培养了队伍、锻炼了人才,又能在项目中总结出优良的管理经验。这样一来,没有信誉和融资之忧的节能服务公司,以节能项目为导向,节能效果会很好,同时可以为社会做出节能榜样,这也是大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此外,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的节能资金仅限于支持一般企业的节能项目。如果能把节能服务公司列入其支持范围,政府的背景和资金支持至少可以部分解决他们的信誉和融资问题。节能服务公司具有节能资金再造血功能和扩大节能再投资功能,也可以放大节能资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