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将启动 三大行业配额分配初定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初期,将不会纳入原定的八大行业,而是先纳入电力、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目前这三大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初定,上周五发改委还组织讨论了全国碳市场配额的定价问题。

 

  同时,试点碳市场并不会因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而立即取消,而是会并行运行一段时间。有业内人士预计,全国碳市场或在今年三季度内启动,不过也有人分析称,全国碳市场的配套支撑系统建设方案尚未确定,实际进度或有所延迟。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这七个省市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陆续开市,之后2016年12月福建成为第八个试点。

 

  “部分省份排放核查与复查工作进度严重拖后,而且数据报送质量较低,后来决定首批只纳入电力、电解铝、水泥三个数据基础较好、占比较大的行业,其他五个行业等后续条件成熟时逐步纳入。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科认为,可能会参考试点市场平均价格给一个初始定价。作为碳减排的主力军,电力行业的节能环保水平相对比较高,先进机组在一半以上,采用历史法确定配额,压力会小一些。水泥和电解铝是用行业先进标杆法,碳减排压力会大一些。

来源:经济参考报

环保部宣布:我国从2021年起不再使用荧光灯和含汞电池

  7月20日环保部门宣布,《关于汞的水俣公约》 将于2017年8月16日生效,从2021年起,中国将淘汰《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要求的含汞电池、荧光灯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到2032年,要关停所有原生汞矿的开采。

 

  汞俗称水银,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大量应用于各种产品和工艺中。汞及其化合物的产生、使用和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引起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神经、免疫、生殖系统的机能紊乱,尤其对胎儿和孕妇有较大影响。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余立风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的履约时间表:从2021年起,中国将淘汰《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要求的含汞电池、荧光灯产品的生产和使用;VCM(氯乙烯,会产生含汞废水)生产行业实现单位产品的使用量在2021年降低50%(2010年的基础上);到2032年,要关停所有原生汞矿的开采;针对燃煤电场的排放源,到2020年完成排放编制,明确重点管控来源,确定减排目标和措施。

 

  余立风介绍,为了履行公约,环保部已会同相关部门修订了多项涉汞排放标准,评估了目前十个主要的涉汞行业的状况,启动了战略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下一步将以控源、减量、发展替代技术共同推进用汞行业的减量化,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含汞废物以及污染场地的管理工作。

 

  据余立风介绍,我国是汞的使用和排放大国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已经把汞列入了五种优先管控的重金属之一,在正式履约之前部分行业的工作已经开展了管控,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

 

  “履约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履约的同时也是倒逼了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余立风说。

来源:界面

中科宇杰解析:节能减排的意义

  “节能减排”出自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那么,“节能减排”的意义何在?下面中科宇杰为大家做简单解析。

  节能减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当前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

  节能减排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不排放废弃物,从而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困境。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密切相关。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依然是我们的主题,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也要主动承担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因为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是我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化建设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这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贡献。

上海上半年环保督查:案件比去年同比增长97.3%

  上海环保部以河道黑臭、挥发性有机物超标排放、饮用水源地内违法违规项目等展开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上海环保局在7月20日发布了今年上半年,上海环保部门共查处案件2435件,处罚金额2.3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97.3%和159.4%。

 

  案件数量和处罚金额的大幅增加,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在上班年加大了执法力度,还因为上海积极采用了新环保法赋予的各类新式法律“武器”:今年上半年上海环保部门查处的案件中,实施“按日计罚”的有20件,处罚金额共2823.5万元;实施查封扣押的有103件,限制生产、停产整治10件,移送行政拘留11件,上海环保部门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案件有45件。同时,上海环保部门采取夜间蹲点执法、分时段循环检查、第三方监测、多部门联动等方式,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推进环保督察整改工作。

 

  除了对中央环保督察任务清单内涉及的内容开展全面执法检查外,上海环保部门还结合日常执法工作举一反三,对清单外同类事项开展检查,对违法行为检查从严、流程从快、处罚从重、督察从细。

来源:上海政府网

中科宇杰: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将全面实施PPP模式

  7月19日,财 政部发布了《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 PPP 专家丁伯康在解析政策时表示,文件的颁布有利于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运用和管理水平。

 

  此次《通知》提出,政府以货币、实物、权益等各类资产参与,或以公共部门身份通过其他形式介入项目风险分担或利益分配机制,且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及物有所值评价通过的各类污水、垃圾处理领域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

 

  丁伯康表示,从“强制”到“全面”两个字的变化,充分反映出财政主管部门对政府参与的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实施PPP模式的态度和决心。同时,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各类污水、垃圾处理项目中,涵盖全部新建项目和存量项目。

 

  《通知》也提出,有序推进存量项目转型为PPP模式。尽快在该领域内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统一、规范、高效的PPP市场,推动相关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明显优化。

 

  《通知》首次提出加大对各类财政资金的整合利用。要求涉农资金整合中充分统筹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相关支持资金,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资金政策合力,优先支持民营资本参与的项目。

 

  在丁伯康看来,上述措施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资金来源上的保障,也有利于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的投资和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丁伯康认为,如果对所有新建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对部分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而言,由于受财力的影响,在同类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规划方面相对滞后,加上区域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没有能力进行统一的整合和集中运作,可能会带来政府性垄断资源的浪费和规模效益的流失。同时,新建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小而散”的PPP建设和管理模式,也极易对政府后续集中进行项目监管造成困难,导致公共服务项目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效率的下降。

 

  此外,《通知》明确,大力支持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全面实施PPP模式工作,未有效落实全面实施PPP模式政策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安排相关预算支出。各级地方财政要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处理领域财政资金转型,以运营补贴作为财政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式,也可从财政资金中安排前期费用奖励予以支持,逐步减少资本金投入和投资补助。

来源: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