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在武汉发展缓慢

武汉市自2008年该市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至今,参加该业务节能的企业非常的少仅0.05%。合同能源管理,从其定义来看,本应该是非常吸引高耗能企业才对的,因为耗能企业是在不需客户投入资金的情况下进行节能改造,从而实现盈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为何该项目遭到冷遇?下面看看我们的分析

现状:万家耗能企业,参加合同能源管理管进行节能的只有5家
  2008年下半年,武汉市经信委开始在武汉市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然而这种前期不需要企业任何资金投入的项目却进展缓慢,一年仅有10家企业采用。

  为了促进更多的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09年6月,武汉市经信委联合财政局等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只要项目合同额达到20万元、年节约标煤百吨以上就可申报,而国家标准为节约万吨标煤才可申报。同时,企业节约1吨标煤,会获得300元的奖励,这比国家同标准的奖励多了100块。

  尽管如此,根据武汉市综合节能优化技术服务平台统计,武汉采用该项目的企业不到百家,仅占比0.05%,相当于1万家企业中只有5家采用。

  原因:大企业不屑 小企业不敢
  对企业来说,合同能源管理是稳赚不赔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会各算各的账。
  “标煤的奖励资金,我们可以自己拿,为何要让给别的公司?”湖北一家化工企业负责人胡先生告诉我们,公司知道有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模式,但并没有找节能公司合作,而是自己亲自投资实施。他称,之前有节能公司来公司谈合作,但推广的节能技术并没有被公司技术部门认可。“有些技术对我们来说已经落后了,而且我们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便自己实施了”。

  和上述公司一样,另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也正在考虑自己投资做节能。他们表示不是很相信节能公司报的50%的节能效果,“我们做了7个月的测试,结果是,平均每月只节能15%,并没有节能公司当初承诺的效果好,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出资搞节能。”

  上面两家案例代表了多数有实力的大公司的想法。但中小企业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看法是不同的。“大的节能公司不给我们做,一般的节能公司实力和知名度都不够,怕合同期没结束,节能公司就倒了,风险太大。”一家小企业的负责人称,除此之外,也不能预测公司未来的发展,怕到时候没有能力支付相关费用。

  解困:畅融资渠道 推节能鉴定
  2012年7月,武汉市发放了第一笔合同能源管理贷款,此时,合同能源管理已在武汉推广实施了近4年,“这充分说明节能公司融资难的问题。”武汉某节能服务公司销售部负责人称,公司主要从事电灯方面的合同能源管理,但只能接一些五六万元的小项目。

  他算了笔账:传统金卤灯,150W的售价是3000元,而厂房节能灯5W的价格就超过3000元。以1000平方米从事精加工行业的厂房来计算,全部改造完毕需6万多元。改造后,工厂能节能50%—80%,节能效益跟客户三七分成,一般合同期都较长,需要五六年。“所以前期投入很大,回收期又长。”该负责人称,这对资金要求很高,再加上没有客户的预收款合同,公司又一般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导致很难从银行贷款。除此之外,由于没有专门测定节能的技术和工具,导致客户经常会对实际节能额度产生怀疑。“武汉节能需求市场很大,中小节能公司也很多,但因为融资和节能鉴定等问题,很多节能公司很难长大。”一位业内人士称,目前武汉市只有国家电网下的一家二级机构具备机构测定资质。想要改善这种局面,得融资渠道的畅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节能鉴定机构。